小医生的科研思维 为大医生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临床科研正在成为国内科研创新的一大主力,从“十二五”至今,国家科研项目研发的重心从基础研究逐渐向临床和生产一线转移,科研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战略,为临床医生从一线来到一线去的创新模式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发展空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借助这一大好时机对自己的科研教学及临床相关基础研究做了深入的布局,徐涛说,2013年3月至5月,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对院内25个科室进行了学科调研,由科研主管院长刘玉兰教授带队,科研技术平台的服务人员和科研处管理人员与临床、医技科室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以及青年科研人员进行了广泛座谈。调研中他们了解到,各学科在学科科研发展和人才梯队建设方面的定位和需求,并根据需求调整了科研管理政策,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服务举措,并将调研结果和解决措施及时反馈给了学科。医院积极优化各类人才培养平台项目,包括选送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各类科研培训,为相关科研人员推荐并组织参加“生物芯片数据分析”等与新兴技术相关的专题讲座,组织有兴趣的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第十一届医药卫生青年科技论坛”等国内高水平的会议。医院还申请“临床研究人才培育平台”项目立项,运行时间1年间资助金额达200万元,项目支持临床青年优秀人才科研课题和短期出国访问交流,资助有应用前景的转化医学的研究。

其中,持续时间较长的就是科研新星的评选,这项活动由40周岁(含)以下临床及基础医生参与,对参选者的客观学术成果进行初评,按照计分进行排名。初评的前十位“学术新星”候选者在决赛中再对其代表作品(文章或课题)进行自我陈述和答辩,评委主要根据候选人的学术成绩,并考虑候选人的综合科研素质进行评选。那些获得了年度科研新星的人才,将获得更多研究经费资助,同时,纳入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根据需求推介参加各种科研技能培训。其中一些人还将获得“院长基金”支持,前往世界主要医学专业研究机构进一步深造。

此次获得一等奖的李晶是参赛选手中年纪最轻的一位,1983年出生,在医院消化内科做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及基础研究,主持了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1项、201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新教师基金1项、2012年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基础课题1项,共发表中英文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12.003,多次在亚太消化疾病周、亚太肝脏疾病周、中国消化大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言。她说:“好奇是一直让我对科研保持兴奋的内在动力,临床工作是扎实、严谨、按部就班却实实在在的,研究是沉潜、一字不苟却让人灵光乍现的。这两项工作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不可替代,不能割舍。希望自己能在科研的曲径上走得更远一些,不论道路的终点怎样,一路上的风景都是人生的财富。”

刘玉兰副院长表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不同于其他综合医院,承担了更多的教学和培养人才的使命和责任。人才应该是双栖的,临床医生不会科研,就像是缺了一条腿,站不稳。医院对科研新星的评选是在临床教学中创造一种科研创新的氛围,鼓励年轻学者掌握研究方法,建立独立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参与更多国际水平的学术交流,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学会“秀”出自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