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病列表热传 网民对号入座发现全是病友


病名:星期一综合症

病症:赖床,精神恍惚,食欲不振,晚上失眠,早起“起床气”很大,容易发火,工作效率低下。

病名:选择障碍

病症:生活中的大小选择举棋不定,在选择午饭吃什么这一严肃问题上表现尤为严重。

病名:拖延症

病症:大事小事都拖到最后一刻,能不做时绝对不做,可以拖时一定要拖。

……

这份煞有其事的“网络流行病”列表,在网上流传甚广。种种病症在传统医学书上难觅踪影,但对很多都市年轻人而言,可谓再熟悉不过。微博上,论坛中,QQ空间里,大家纷纷对列表中的病症对号入座,且惊喜地发现身边的朋友同事全是“病友”——“嗨,原来你也有病啊!”

这似乎是一个“大家都有病”的时代。网友“骰子妹”,每天都在纠结各种问题,剪头发是齐刘海还是斜刘海,晚饭吃肉还是吃素,饭后泡吧还是散步……这些问题最终都靠掷骰子决定;记者小王,自称“吾日三省吾身,稿子呢?稿子呢?稿子呢?”可是不在编辑的再三催促下,不到发稿的最后期限,她的稿子就难以收尾;白领苏糖糖,每到星期一,整天的状态不是看见键盘无力,莫名地盯着一个地方发呆,就是食不知味,各种困倦……

朱德庸的漫画《大家都有病》似乎搬进了现实。这年头,手机不离手,这是信息强迫症;到了婚龄不愿结婚,这是恐婚症;对于爱情总是“爱在心口难开”,这是爱无能症;年纪轻轻却怀揣着一颗年老的心,这是初老症;春节将至不想回家,这是恐年症……各种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病症层出不穷,让大批网友“心有戚戚焉”。面对相同的苦恼,人们在网上抱团取暖。“选择障碍症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讨厌星期一!!!!小组”“最爱星期六小组”……各式讨论组在豆瓣、天涯、猫扑等论坛拥趸者甚众。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商业时代,人们烦躁、焦虑、忧郁,总是快乐不起来。”有网友如此解释。的确,每种病症似乎都可以折射出些许社会现实,可以归咎于快节奏下无孔不入的生存压力;不过,也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下个人的自怜与自恋,摸索到虚拟世界里消极情绪快速传染的脉动。与其他疾病不同,这些“网络流行病”大多不需要专家认定,是网络生活的某种约定俗成,甚至可以说是网友的“发明创造”。也许是出于好玩,也许是出于爱好,这些生活中的小癖好、小行为、小情绪,被热衷于制造疾病的人赋予了病理学的意义。

显然,这是一种病态的文化倾向。对不少人而言,这些所谓的病症为工作效率低下提供了“借口”,为自身的懒惰提供了“避风港”,为个人的消极提供了“志同道友”。相比病症本身,“发明”病症然后传播病症的危害更大。事实上,网友们不仅仅满足于分享新病症,还乐于传播在现实中如何装病的“妙方”。通过化妆伪装受伤,牙膏配雪碧来装感冒等网络帖子就曾被网友热捧一时。此外,网络上还有这样一批人,在网上伪装患病或编造人生磨难,以换取他人同情。本来无病,要么造个病症,要么直接装病,这种社会现象传递的是逃避现实的消极与思维心智的幼稚。

与病症泛滥一样,网上也不缺药方,就是所谓的“治愈系”产品。“治愈系”一词来源于上个世纪末的日本,起初指一种节奏舒缓、放松心情的音乐类别,这与当时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人们寻求自我保护的情绪有关。如今在中国,所谓的治愈系漫画、治愈系图片、治愈系电影、治愈系小说等治愈系列十分流行。但是,治愈系产品除暂时地转移注意力和调节情绪之外,于人的行动的改变并无多大帮助,根本谈不上治愈。况且,病症的根本是“发明”疾病的病态思维,病态思维不治愈,那么,大家就都有病,谁能有药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