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介绍:揭秘运动疗法治百病

发布时间:2014-12-29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顾建文,博士导师、神经外科学教授,空军总医院副院长。

  一、脏器疾病

  1、心血管疾病

  (1)运动方案制定的个体化:有研究比较12个月的心脏康复、传统治疗和健康宣教的效果,发现心脏康复仅仅使高密度脂蛋白在治疗前低于40单位的患者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提高。美国心脏病学会(2007年)强烈建议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是所有以运动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心脏康复程序的前提条件,需要根据危险度分层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并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整训练内容。

  (2)运动训练的心血管机制:运动训练可以通过直接或者反射通路调节心衰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如改善压力反射的敏感性和心率变异、降低血液儿茶酚胺水平、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加压素以及脑钠肽等;也能改善高血压患者压力反射的敏感性。动物实验表明,长期有氧训练使慢性心衰新西兰兔的肾脏交感神经活性降低,改善压力反射时血压与心率的关系(从2.2+/-0.2增至4.6+/-0.7 bpm/mmHg, P<0.01)和肾交感神经活性,同时增加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生成和减少促氧化物的生成。因此,长期运动训练降低心衰者自主神经活性主要是通过上调中枢抗氧化和抑制中枢促氧化机制共同完成的。一氧化氮合酶介导运动训练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6。循环抗阻训练使慢性心衰患者肌肉线粒体ATP生成率 (MAPR)、代谢酶活性、毛细血管密度显著提高;碳水化合物代谢能力增强和最大摄氧量(VO2max)提高;VO2max增加与MAPR具有高度相关性,其中70%的增加是由于MARP增高所致。

  (3)外周血管疾病的运动治疗:虽然间歇性跛行患者单次大负荷运动的急性反应使血管内皮功能下降,但经过较长时间运动治疗(3次/周,共6周),单次大负荷运动前、后即刻的血管内皮功能指数均比6周前有了显著提高,说明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同时延长无疼痛行走距离。下肢血管旁路移植术后的活动平板训练(2次/周,4~10周)使最大无痛步行距离增加175.4%、踝臂指数增加0.23;而对照组仅分别增加了3.8%和0.08。

  (4)训练方案:心脏康复方案不仅限于运动治疗。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血管和肺康复学会的定义是:心脏康复应同时包括消除危险因素、调整生活方式、减少残疾发生的所有有效措施2。英国NIC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指南也提出心脏康复是包括运动训练的综合措施10。但是运动治疗仍然是心脏康复的主要内容。运动训练通常包括有氧训练和抗阻训练。有氧训练方案包括步行、平板、自行车、划船、爬楼梯、踏车训练等运动方式,强度50~80%VO2max,20~60 min/次,3~5次/周。而循环抗阻训练一般是10~15次/组、1~3组/日。此外还应制定个体化的日常活动方案以增强运动训练的效果,同时保证活动和运动训练的安全性。

  (5)训练强度:有研究将9对单卵双生的健康人作为对象,分为大运动量组和低运动量组(两组VO2MAX差别为18±10%),结果发现两组对象的心肌血流储备、心脏血管和外周血管内皮功能均无显著差别。尚未确定慢性心衰患者最佳训练效应的合适强度。Wisloff等比较中等强度运动 (75%最大心率) 和间歇性运动 (95%最大心率) 对心梗后心衰患者的影响,训练3次/周,共12周。结果发现间歇性运动和中等强度运动使VO2max增加46%和14%;间歇性运动使左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量下降18%和25%,射血分数 (EF)增加35%,脑钠肽下降了40%,血管内皮功能和线粒体功能增强。

  2、肺疾病

  (1)运动耐力:COPD患者运动能力减退常常是由于通气能力减退和通气需求增加这一对矛盾引起。近年来逐渐发现运动时给予氧气补充有助于提高运动能力,有较多研究试图探讨氧疗与运动治疗结合是否有协同作用从而提高疗效。Bradley JM等的临床荟萃分析提示,无论是需要长期使用氧疗还是仅在运动锻炼时使用氧疗的患者,日常活动或运动锻炼同时进行氧疗均有助于提高运动耐力和最大运动能力,改善呼吸困难和提高血氧含量14。但是Nonoyama等综合5个随机对照研究后认为,运动中的氧疗延长定量运动时间、降低Berg指数;但是对于延长极量运动、功能性运动(如六分钟步行距离)、生活质量以及血氧浓度等没有明显效果。由于所分析的临床样本量较小(31个研究包含549位患者),运动时氧疗的效果尚难以做出最后判断,但是结果仍然证明运动治疗可改善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2)康复方案:目前肺康复常采用8周程序。Skumlien等人观察4周强化康复治疗对40位GOLD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II~IV级患者的影响,并与病情类似的20位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每周5次以70%最大运动能力为强度的耐力训练和每周3~4次72%的15RM为强度的抗阻训练4周以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生活质量指数 (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 SGRQ) 下降了7,上下肢最大收缩力增加6% 和15%,VO2MAX增加6%,最大工作能力提高60%,平板耐力测试时间延长93%,定量负荷下呼吸减慢和呼吸困难症状显著减轻。男性患者6分钟步行测试增加的距离显著高于女性。三周内接受12~15次的连续或者间断的运动治疗后,两组患者CRDQ生活质量指数、六分钟步行距离等与治疗前相比都有显著提高,但无组间差异。O’Neill比较6周运动训练对COPD患者运动功能和慢性呼吸疾病问卷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 Questionnaire, CRDQ) 的影响,结果发现每周1次门诊康复治疗加2次自我锻炼与每周2次门诊康复治疗加1次自我锻炼(共6周)对运动功能等无明显影响,但6个月后肺康复疗效基本消失。

  (3)疗效维持: Cockram等人总结四年肺康复的经验后认为,每周一次的社区维持性训练课加上每周3~5次的自我锻炼可以维持肺康复的治疗效果,平均随访18个月以后的重复测量显示仍然维持相当的锻炼效果。Spencer等研讨每周一次的门诊康复治疗加家庭内的自我锻炼8周对肺康复有积极的疗效。

  3、糖尿病

  (1)运动训练量: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欧洲糖尿病研究会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EASD)和美国内科医师学会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CP)都对运动的治疗作用作了明确的阐述。如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提出,为了更好控制血糖、维持体重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患者应该积极参加每周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不少于90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分三天完成,最好能够隔天参加运动。

  (2)运动训练强度:患者参加每周3次的耐力训练,每次训练量要达到400kcal;每周2~3次,每次训练量达到500kcal。超重或者肥胖而无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总量不能低于每周1200kcal,大致相当于170~200分钟或者19km的步行39。抗阻训练的运动强度是每个肌群完成3组8~10次以70~80%的1RM为阻力的训练23。同时还需要注意患者并发症情况,尽可能在运动训练前接受心电图负荷试验以确定恰当的运动强度。此外,尽量避免在同一天对同一组肌群同时进行耐力训练和抗阻训练。单次运动后胰岛素敏感性增高可持续2~48小时,因此建议患者可以每天运动训练,至少隔天要参加运动,不应出现连续两天不运动的情况。

  (3)运动降糖机制:单次或长期耐力训练有助于降低血糖早已公认。运动后即刻胰岛素敏感性增强的机制主要包括骨骼肌的糖转运系统活性增强在运动终止后仍能持续一段时间、肌糖原和肝糖原储备在运动中的消耗以及运动训练终止后骨骼肌血流量的增加等。长期耐力训练可以增强胰岛素抵抗者、年轻和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也可以改善脑卒中后糖耐量异常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可能的机制包括改善机体脂肪代谢和减轻炎症反应、骨骼肌GLUT-4表达增加和一氧化氮诱导的骨骼肌血流增加以及减少肝糖原生成等。

  (4)抗阻训练的作用:无论是单次或者长期的抗阻训练都有明显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增加糖耐量的作用。长期抗阻训练还能增强骨骼肌,从而提高整个机体的糖处理能力。2型糖尿病患者严格遵从医嘱参与耐力训练的比例相当低。因此,有学者认为耐力训练和抗阻训练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改善代谢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运动措施。

  4、肥胖症

  (1)老人:Villareal等人证明6个月每周3次的运动训练不但使身体虚弱的老年人体重减轻8.4%,也使身体机能指数、VO2max以及功能状态问卷得分有明显改善。此外,治疗组肌力、行走速度、障碍通过能力、单腿支撑时间等也都有显著增加。

  (2)儿童:运动治疗未改变肥胖患儿身体组分,但确实改善糖代谢能力。每周3次,每次1小时的运动训练可以在8周以后使肥胖患儿的胰岛素敏感性增高、心肺功能增强。

  (3)运动消耗和饮食摄入:Catenacci在综述42中认为,大部分关于减肥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运动训练本身可以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减肥绝对值较小(约0.1~5.2kg)。部分研究提示如果每天能量摄入少于消耗500~700kCal,可以在短期内使体重下降6~8kg。

  二、骨关节疾病

  1、运动损伤

  (1)跳跃膝: 运动员的常见损伤,53%的患者为此终止运动生涯。伸膝肌群离心性运动训练可以减轻膝关节疼痛、改善运动功能,且常以下蹲作为基本训练动作。但是下蹲运动时髌韧带负荷受到躯干角度、侧向重心偏移和小腿肌肉韧带张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提出了在25度的斜板上站立进行股四头肌离心收缩训练的方案,训练时要求患者尽可能保持躯干直立站立于25度的斜板上,垫高足后部以放松小腿肌肉,进而缓慢屈膝至70°;并且在训练中增加负重量使患者在离心收缩时产生能够忍受的疼痛。结果证明15次×3组,每天2次,每周7天,共12周的离心收缩训练,使12周和32个月时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和功能改善效果均比向心性收缩训练组明显。

  (2)踝关节损伤:近年来系列研究提出诸多损伤机制来解释功能性不稳定,如肌肉力量、关节本体感觉、姿势控制、神经传导速度以及神经肌肉反应时间,根据这些可能机制提出的运动方案主要强调本体感觉、力量增强训练以及协调性训练等。踝关节功能性不稳定者步行摆动相末期和足跟触地时踝关节可处于明显的内翻状态,内翻扭力可使踝关节外侧韧带和关节囊等组织损伤,使本体感觉减退,进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对踝关节的控制减弱和导致反复损伤。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后早期在踝关节保护(使用弹性绷带、活动性支具等)基础上进行运动治疗与静态踝支具方案相比,运动治疗使更多患者回归工作和运动。运动治疗可使踝关节扭伤复发率降低(RR: 0.37),增加踝背屈的能力。

  2、骨关节炎

  (1)治疗作用: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髋和膝骨性关节炎者超过70%见于65岁以上老年人。Thomas等对786位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两年随访研究,分为运动组、定期电话咨询、运动+电话咨询以及对照组,每6个月评估一次。参加运动治疗的患者在所有4次评估时疼痛程度都轻于不运动者。250位60岁以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18个月以后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组均比对照组具有更好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58;Mangani等的研究也显示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训练有类似效果。221位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肌力训练或者关节活动度训练,随访30个月表明,肌力训练比关节活动度训练能更好地维持肌力和延缓关节病变的进展。

  (2)作用机制: Foley等利用MRI测量膝关节软骨的体积、胫骨平台面积以及软骨缺损计分,并进行了2年随访,发现关节软骨体积、胫骨平台面积的年度变化率与下肢肌力基础值呈正相关;与下肢肌力增加呈负相关,体力活动能力与关节软骨体积变化正相关。

  3、骨质疏松

  (1)治疗作用:Bonaiuti的荟萃分析综合18个随机对照研究共1423位绝经后妇女,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存在骨质疏松,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都能提高骨密度。中等强度的步行训练能同时增加脊柱和髋关节的骨密度。有研究认为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对防治绝经前或绝经后妇女脊柱的骨质疏松都有积极的作用。309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每周两次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治疗,每6个月评价骨密度变化,结果显示高强度训练可有效地阻止骨量丢失64。但另一项研究发现力量训练本身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密度无明显效果。(2)瘫痪的影响:偏瘫侧上下肢的骨量丢失在第一年分别可达到10%和20%。因此有学者建议在脑卒中综合康复治疗方案中,应该将增加骨密度、减少骨量丢失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脊髓损伤患者也有明显骨量丢失和骨折发病率增加。截瘫患者的骨盆和下肢,四肢瘫患者的骨盆、下肢以及上肢都是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的常见部位。一定强度的运动可能可以保持上肢的骨质密度,而对下肢的作用效果相对较差。但是运动治疗的效果不尽一致。如同样采用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踏车运动,有报道认为对提高骨质密度无效;而Mohr等发现一年训练后,胫骨近端的骨质密度增高10%。对20位SCI患儿的研究显示,低负荷、高频率机械刺激6个月使胫骨近端骨密度增加17.7%,而对照组下降11.9%。

  4、脊柱疾病

  每天15分钟、每周3次的运动治疗结合每天上床前15分钟的腰部冷疗,可以使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在12个月随访期内服用止痛药物减少,70%的 受试者疼痛程度减轻50%,12个月的复发率也明显降低。单纯运动治疗或结合行为指导等可以在6周内缓解亚急性腰痛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运动功能。

  5、关节手术后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03年发表的关于膝关节置换术的专家共识认为,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是研究最不充分却被广泛使用的措施。膝关节置换术的最主要目的是消除由于骨性关节炎等原因导致的疼痛并改善关节功能。手术确实可缓解关节疼痛,但是术后患者仍然残留功能障碍如关节挛缩、肌力减退、步态和活动异常等。康复治疗包括早期踝泵练习、等长收缩练习、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康复治疗结果与理想目标仍有较大距离。骨关节炎常会破坏关节周围组织从而引起本体感觉异常,而手术对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影响尚无统一意见。 6、骨折后

  (1)早期康复:桡骨远端移位骨折切开复位分段内固定术后第一周开始被动和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11个月随访,关节活动范围、上肢的整体活动能力以及工作能力均显著改善。肱骨近段骨折固定术后立即开始运动治疗与制动三周以后开始运动治疗相比,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患侧肩关节功能障碍的比例分别是42.8%和72.5%;2年时功能障碍比例分别为43.2%和59.5%。作者认为早期运动治疗可以加速功能的恢复,尤其在术后一年内功能改善更加明显;而术后前3周的制动治疗使患者在术后两年内的功能恢复进展缓慢89。股骨囊内骨折经患肢站立和行走训练为主的早期运动治疗有效,如FIM评分、疼痛分级和髋关节评分;接受积极治疗的13位患者中有12位能独立行走,而对照组无一例患者恢复行走功能。

  (2)运动方式:渐进性抗阻训练可以增强髋关节骨折老年人的肌力和下肢峰值力矩,下肢肌力改善与训练的强度具有高度相关性。16周社区内运动训练程序有助于改善髋关节骨折老人的功能性移动能力、平衡能力、下肢力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90。运动再学习理论指导的运动治疗和常规运动治疗及行为宣教的研究提示,骨折后6或24周两组患者的Impairment如握力、腕关节活动范围及疼痛程度等和活动限制、参与受限没有明显差别,常规情况下,患者接受一次的治疗咨询和指导已经足够。

  (3)训练安全性:Mangione等进行的初步研究表明髋关节骨折老年患者可以在家庭内完成治疗师个别治疗下的中、高强度运动训练。渐进性抗阻训练和有氧训练都显著延长步行距离,提高肌力、行走速度和整体运动功能而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三、神经系统疾病

  1、脑卒中

  (1)力量训练:大量研究表明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脑卒中患者的肌力(增加7~150%),但是尚未证明力量训练对患者功能性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作用。

  (2)强化训练:Allison等研究强化训练组与传统治疗组14-28天训练的结果,证明出院12周后强化组Berg平衡指数以及躯干控制能力提高幅度较大。但是强化组10位患者中有3人在治疗第一周时就由于疲劳退出治疗。强化功能性电刺激辅助运动训练(1小时/天,连续15~20天)与常规强度(15分钟感觉强度电刺激/天,4天/周)相比,可以使脑卒中发病3个月内的患者上肢功能的Wolf运动功能试验指数显著提高。

  (3)上肢功能:有报道6周主动运动加神经肌肉电刺激虽然未能提高Fugl-Meyer评分,但行为活动和运动活动都有明显改善并维持了6个月99。机器人辅助训练改变了过去替代运动的思路,致力于通过患者控制的主动运动触发,通过神经功能重塑的机制最终恢复患者的主动活动能力,表现了新的活力。此外,针灸对上肢功能的改善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电针结合力量训练可以减轻慢性脑卒中患者腕关节的痉挛程度,针灸治疗结合常规运动治疗可以减轻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和力量。

  2、脑外伤

  (1)牵伸训练:常常用于控制过高的肌肉张力、减轻挛缩。但是治疗时可能由于操作不当而出现意外,例如腘绳肌完全断裂等。上肢肌肉痉挛可导致肌肉挛缩,单纯牵伸治疗并不能避免挛缩。

  (2)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一般认为脑外伤的效果不及脑卒中患者。主要原因是由于脑外伤患者比脑卒中患者更容易出现认知障碍,例如记忆力减退、知觉障碍、注意力障碍、思维缓慢、执行能力减退和行为及控制障碍等。Morris证明这些认知和行为改变使脑外伤患者对CIMT的依从性大大下降,最后影响治疗效果。

  (3)减重训练:目前尚未取得统一结论,可能和损伤部位、严重程度、减重训练方案等因素有关。38位脑外伤患者分别接受减重训练或者常规康复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功能性步行分类 (FAC)、 平衡能力、Rivermead运动指数和FIM评分都比治疗前有显著提高,但是两组之间并无明显差别。脑外伤6年以上的20位患者分别进行3个月的减重步行训练和常规步态训练,结果治疗后两组FAC、起立和行走测试都有改善,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别。常规训练组患者的步态对称性反而好于减重训练组。

  3、脊髓损伤

  (1)部分减重步行训练:近年来部分减重步行训练在脊髓损伤患者中广泛使用,但是由于实验设计存在历史对照、评估偏倚等缺陷使得研究结果的可靠程度不高。因此,Dobkin等人的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 (CLILT),纳入发病时间平均为4.5周的145位脊髓损伤患者(其中AISA B级38例,ASIA C或D级137例),比较减重训练和常规训练的差异。减重训练组在12周内接受45次步行训练,每两周评估FIM-步行评分、15.2米步行速度、下肢运动评分 (Lower Extremity Motor Score, LEMS) ;12周治疗结束时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两种训练都明显改善患者步行功能,但没有组间差异。发病后4周内开始接受治疗者效果优于4周后开始接受治疗者;两种治疗方法都在约6周以后表现出明显的进步。该结果与该作者报告的6个月随访结果一致。

  (2)运动功能评定:根据统计,约75~85%发病后数天内评为ASIA A级的患者在一年以后仍为A级;发病72小时评为B级的患者一年以后仅有20%患者仍为B级;75%的C级患者可以进步到D级。因此,ASIA功能分级在脊髓损伤急性期的使用可能不够敏感;更重要的是不能反映行走能力等功能性改变。下肢运动评分 (Lower Extremity Motor Score, LEMS) 是根据双下肢主要肌群的肌力分级进行评估(每侧各25分,总分50分)。根据既往研究结果,脊髓损伤后上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主要在发病后8~26周,而且对于不完全性损伤患者来说,发病后一个月时LEMS>20分是6个月时具有独立步行能力的重要预测指标。因此,在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的早期,LEMS可能作为一个重要评估指标。

  (3)训练基础: Adams观察一位ASIA B级SCI患者接受每周3次,共4个月的行走训练,平板步行速度从治疗前1.0 km/h增加到2.5 km/h,步行距离从500米增加到1875米;股外侧肌的肌纤维横断面积增加了27.1%,I型纤维百分比从1.3%增加到24.6% 。T8外伤性脊髓损伤SD大鼠模型在发病一周后接受连续5天(20分钟/次,2次/天)的活动平板训练后,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大鼠整体运动功能提高32%,比目鱼肌最大强直收缩肌力增加了38%、肌肉疲劳下降9%,横断面积增加了23%;此外还发现,无论治疗与否,整体运动功能与比目鱼肌最大强制收缩力具有高度相关性(0.74)。

  (4)神经再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已经知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是神经可塑性的重要物质基础;BDNF调控突触蛋白I(Synapsin I)的合成和磷酸化过程进而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 NT-3)是在突触传递和脊髓再生以及保持感觉神经元功能完整性中起到重要作用。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脊髓功能正常者的BDNF和NT-3的浓度。动物实验也证明运动训练能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营养因子和突触可塑性的提高。Ying等人将中段胸髓半切损伤大鼠分为不运动组和运动组(跑笼)并与正常大鼠比较运动3天、7天和28天时的BDNF、突触蛋白I以及NT-3的mRNA、蛋白浓度。结果发现,脊髓半切降低BDNF和突触蛋白I的mRNA和蛋白表达,但对NT-3没有影响;运动组BDNF和突触蛋白I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其中运动组28天的BDNF蛋白浓度比正常对照组高大约40%,运动组28天时NT-3的mRNA水平也升高到正常对照的145%。该研究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部分阐述了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神经基础。

  4、外周神经损伤

  (1)外周神经损伤制动的利弊:外周神经损伤术后常规采用手指夹板固定,防止手指的伸展运动以避免修复后神经产生再次损伤。但是Clare比较了手指夹板使用对手指僵硬度、恢复工作时间等的影响,结果发现不使用夹板者恢复工作需要的时间较短,自我感觉关节僵硬较轻。因此作者建议没有严重并发症的神经切割伤术后的康复治疗不要使用夹板。

  (2)格林-巴利综合征:儿童罹患该病两年以后用Wingate无氧测试评估上下肢平均肌力和峰值肌力,结果显示平均臂力是正常值的47.5%,而平均腿力为正常值的83%;峰值臂力和腿力分别为正常值的92.6%和116.3%。因此在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的治疗应更加关注上肢肌力的恢复。42位平均年龄52岁的患者在发病2周、2月、6月、1年和 2年时评定肌力、握力、手指灵活度、平衡能力、面肌功能、呼吸功能、步态、运动和感觉功能、以及患者对疼痛、疲劳和感觉异常的自我评估。感觉和运动功能主要在第一年内恢复,但是到第二年末,仍然有超过一半的患者遗留有明显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发病一年后仅有33%的患者自我评估为完全恢复,此外对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的自我感觉评估也有明显的障碍,如32%患者因为该病而改换工作、30%患者不能像发病前一样完成家庭内工作以及52%患者不得不根据身体状况改变业余活动的内容。因此康复治疗应该个体化并且长期坚持。

  5、脑瘫

  (1)异常行为模式:脑瘫是由发生于胎儿期或婴儿期的非进展性脑损害引起的一系列运动、姿势发育异常,最终导致运动受限。Taub等人在2004年提出了发育性忽略(Developmental Disregard)的概念,描述脑瘫患儿在运动功能发育过程中对患侧肢体的忽略和避免使用的情况。Eliasson在2003年提出脑瘫患儿的患肢从无正常运动功能的经验和体验,因此,患肢训练应该着重为使用患侧肢体创造条件、机会和环境,并从行为上纠正患儿的运动模式。

  (2)强制性运动疗法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IMT) :在成年患者脑血管意外、脑外伤以及手部局灶性张力异常的使用中已经取得相当多的经验,目的是从行为上修正忽略和避免使用患侧肢体的错误模式。因此,CIMT理论上也可以用于偏瘫型脑瘫患儿的治疗。Deluca报道了对18例患儿进行的随机对照交叉研究表明,为期三周的CIMT可以使平均年龄41.5个月的患儿显著改善患侧上肢的功能,并且在治疗结束后3周重复评估无明显减退。Eliasson比较了CIMT治疗和传统康复治疗的效果,发现2个月每天2小时的CIMT显著改善了患侧肢体辅助手评分,并且治疗结束后4个月的再次评估仍然保留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改良的适合儿童特点的CIMT也取得了类似的效果。此外CIMT用于小儿脑血管意外的治疗也见于少量报道。2小时/天、5天/周的改良CIMT训练残留有肢体瘫痪和手功能障碍的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患儿4周后,虽然患肢的感觉运动功能没有明显的改善,但是患儿的功能性活动却有明显改善127。

  6、小儿麻痹后遗症

  儿麻患者的行走速度与同年龄对照组相比减慢28%,而能量消耗增加了40%;并且能量消耗和下肢肌力总和呈负相关(r= -0.84)。Hebert用交叉设计比较膝关节锁定KAFO和支撑相自动锁止KAFO的三维步态分析,发现站立相自动锁止KAFO时患肢摆动相的运动接近正常并减少了骨盆回撤和旋转幅度,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四、运动训练方法

  1、强制性运动疗法

  一项随机对照单盲研究比较了每天3小时、持续两周的CIMT与强化传统治疗对脑卒中早期(发病2周之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发现除了治疗结束时CIMT组患者Fugl-Meyer得分和治疗结束3个月时患肢自我评价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外,虽然CIMT组患者各评价指标得分均高于传统治疗组,但尚未发现存在明显差别。另外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3周改良的CIMT和常规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结果所用的评价指标包括Fugl-Meyer、FIM、运动活动日志 (MAL) 和卒中影响量表 (Stroke Impact Scale, SIS)都提示CIMT组患者进步比常规治疗组明显131。

  2、意念性运动疗法

  (1)理论基础:运动想象或意念性运动(Movement Imagery or Motor Imagery, MI)是指通过大脑有意识地模拟、训练某一动作而不伴有明显的身体或肢体活动。此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及90年代早期就已被提出,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的显像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运动想象在改善和恢复运动能力、学习运动技术等方面的作用并部分阐明了该技术的神经基础。运动想象的神经基础主要是大脑可塑性。成年人的皮层代表区不是一成不变的,能根据不同的外周及中枢的神经刺激而发生重新组合;正是大脑可塑性的存在才使得正常的学习和神经损伤以后的功能恢复成为可能。毫无疑问,长时间的废用可以使相应的大脑皮层代表区变小,Zanette等发现相对短时间的废用也可以引起大脑皮层同样的改变;Fiori等人也发现书写痉挛(局灶性痉挛)患者完成意念性转动手部存在困难,并且大脑皮层代表区也会相应变化。

  (2)临床作用:运动想象也有助于提高正常人的运动能力,比如可以选择性增强肌群的力量、提高上肢定向运动的速度和准确性、结合PNF使用可以增加髋关节的活动范围145以及改善老年人的姿势控制能力。因为运动想象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很多与职业相关的运动技能,因此,上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将运动想象用于护士和外科医生操作技术的培养和训练。

  (3)临床应用:运动想象在康复医学中主要用于各种神经损伤性疾病,如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等。如对于中风患者来说,众多研究均认为结合运动想象和常规运动疗法的综合治疗效果优于常规运动治疗,并显著高于无运动治疗者。无论是在脑血管意外后肢体瘫痪的急性期或长期肢体功能障碍者、无论患者瘫痪的严重程度,运动想象治疗都有助于改善肢体功能、坐-站转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以及改善单侧空间忽略症状156。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来说,尚无新证据直接证明运动想象能改善瘫痪肌肉的功能,但是运动想象也能引起大脑运动皮层的功能重组再次得到证明。Muller-Putz等人已经成功利用脑电图采集运动想象诱导的大脑运动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后诱发四肢瘫患者的手或者神经假肢的运动。运动想象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应用仅见少量报道,并且尚未取得一致结论。有学者认为由于基底节缺乏多巴胺这个病理基础的存在,使帕金森病患者难以完成运动想象的训练而不能产生相应的训练效应。但新近完成的一项研究证明,在使用多巴胺能药物以后的响应期内进行运动想象训练,确实能够比单纯进行传统运动治疗更能改善由于运动迟缓导致的日常活动能力。复合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PRS) 的治疗也是康复医学的难题之一。Moseley等在完成三个系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级运动想象训练法 (graded motor imagery) 用于CPRS患者可以显著缓解疼痛等症状,取得良好的效果。分级运动想象包括3个连续的阶段。第一阶段:学习、认识、记忆肢体在不同肢体位置下的印象;第二阶段:在不诱发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舒缓的完成不同肢体位置的意念性运动;第三阶段:将患侧肢体置于不透明的盒子内,双侧肢体完成同样的动作。Moseley等人的研究证明,在6个月的随访期间,分级运动想象训练有效地缓解了疼痛并改善患侧肢体的功能。

  3、康复机器人与运动训练

  (1)上肢训练:机器人用于康复治疗可以提供高强度、各种重复性任务性活动,并提供交互性功能;此外,还能用于客观、可靠的评价患者的恢复和进步情况164。目前使用于上肢训练的机器人可以提供单侧或双侧肩关节、肘关节2~3个自由度的活动,最新发展的机器人系统(Mechatronic System for Motor Recovery)还能用于腕关节训练。研究已经证明这些机器人系统辅助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包括肩、肘和腕关节的功能。小型化的康复机器人可以制作成类似于能产生动力的矫形器形状(外骨骼),从而起到辅助和引导瘫痪肌肉产生运动的作用并通过产生的肌电信号作为反馈信号控制该动力矫形器的运动。有研究证明即使脑卒中后严重偏瘫患者也能顺利控制其运动并产生良好的训练效果。

  (2)下肢训练:有研究证明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机器人辅助行走训练矫形器(Robot-driven gait orthosis, Lokomat)进行每天30分钟的行走训练共4周以后,两组患者行走功能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别,但是治疗组患者行走时患侧支撑时间明显延长,增加了行走时双下肢的对称性。康复机器人训练与治疗时辅助行走训练对患者的能量消耗和下肢肌肉活动产生不同影响。由于康复机器人可能对患肢提供较强的、被动的稳定作用和活动时的引导作用,可以减少患者本身能量消耗和肌肉活动。虽然康复机器人的强大稳定性支持作用减少了肌肉主动活动,但是其对于正确运动模式的引导作用可能在神经损伤后早期活动训练中起到重要作用171。

  4、太极拳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1)增强肌力:从运动特点来说,太极拳是一种结合了下肢开链和闭链运动的综合性运动。闭链运动由于有助于控制髌骨的向前移位而被认为是一种增强膝关节周围肌群力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有研究证明膝骨关节炎的患者采用计算机辅助的本体感觉易化运动 (Computerized proprioception facilitation exercise, CPFE) 和闭链运动 (Closed kinetic chain exercise, CKCE)都有助于提高关节位置觉、综合功能评估得分、行走速度和肌力;但是CKCE增强伸膝肌群力量的作用更加明显。

  (2)改善运动控制:太极拳能够加强下肢肌肉协同并改善运动控制。Christou等观察以伸膝肌群最大等长收缩力量的2%、30%、60%和90%进行维持3秒的等长收缩时等长收缩力量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比较患者在接受20周太极拳训练后的运动控制,表明太极拳组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比对照组分别下降12.2%和18.9%。

  (3)促进本体觉:长期的太极拳运动也有助于提高膝关节的本体感觉功能。有10年太极拳锻炼者膝关节角度偏移值是2.1±1.2°,低于同龄对照组(4.0±3.4°)。该作者另一项研究提示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人的膝关节本体感觉与正常年轻人无明显差异(1.7±1.3°和1.1±0.5°)。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标签: 运动 医生博文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阅读

胸部出现这5个异常,或是癌症信号!所有女生都要看看
核心观点:乳腺癌是女性高发恶性肿瘤,发病率居首,死亡率居第五。本文介绍了乳腺癌的四大致病因素(遗传、肥胖、不良习惯、...
天然乳胶床垫 / 枕头怎么选?看这篇就够!
近期乳胶床垫造假黑幕被曝光,劣质乳胶产品存在乳胶含量低、含致癌物、核辐射超标等危害,还会增加螨虫滋生、挥发有毒有害物...
睡光板床可治腰椎病?不准确,请勿乱用
在网络上流传的“睡光板床可以治疗腰椎病”观点,究竟是真是假?今天,我们将揭开这个谜团,帮助你科学选择床垫,保护腰椎健...
男子用气管戳同事臀部致肛肠破裂,玩笑别乱开!进来看看肛肠破裂有多严重
江苏的老李是精工车间的工人,有一次在用公司连接高压气管的气泵吹身上铁屑时,正好同事老陈从身边经过,于是他突然想开个玩...
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会致癌?选择合适的保鲜膜不会致癌
“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会致癌”是真的吗?“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会致癌”这一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关键在于保鲜膜的种类和使...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三院大专家黄金昶医生预约挂号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黄金昶医生治疗效果不错,擅长治疗肿瘤疾病,黄医生的名气非常大,因此很多有需要的病人都想要找到黄医生看...
首都青年名中医黄金昶医生口碑怎么样?全国知名专家黄金昶医生介绍
黄金昶医生因为治疗明显,擅长中医治疗各类肿瘤疾病,得到患者众多的好评和认可,所以黄金昶医生名声非常大,但是有些患者只...
全国知名专家黄金昶医生评价怎么样?首都名医黄金昶治疗效果好不好
黄金昶医生擅长中医治疗各类肿瘤疾病,治疗效果明显,因此得到很多患者的好评和认可,由此很多患者都是听闻黄金昶医生治疗不...
全国知名专家黄金昶医生出诊时间 首都名医黄金昶医生怎么样?
很多患者都是听说黄金昶医生治疗效果不错,因此就想要找到黄金昶老师看诊,但是有些患者又比较由于,由于对于黄老师的医术并...
首都名医黄金昶医生靠谱吗?首都青年名中医黄金昶医生介绍
想要挂黄金昶医生的专家号,可以选择线上预约的方式,线上预约比较快捷,可以更快地挂到号,避免耽误时间。一些人对黄金昶医...

推荐阅读

吊颈健身能治颈椎病?有风险,别轻易尝试
吊颈健身能治颈椎病?有风险,别轻易尝试
吊脖子对颈椎病有一定作用,但是操作不当可能带来严重危害。...[详细]
2024-10-31 17:28
男子用气管戳同事臀部致肛肠破裂,玩笑别乱开!进来看看肛肠破裂有多严重
男子用气管戳同事臀部致肛肠破裂,玩笑别乱开!进来看看肛肠破裂有多严重
江苏的老李是精工车间的工人,有一次在用公司连接高压气管的气泵吹身上铁屑时,正好同事老陈从身边经过,于是他突然想开个玩笑,就用高压气管去戳老陈的屁股,老陈瞬间感觉......[详细]
2024-10-31 15:24
隔夜水、隔夜菜不致癌,真正不能隔夜吃的其实是这“4种食物”
隔夜水、隔夜菜不致癌,真正不能隔夜吃的其实是这“4种食物”
李大爷一直秉持着节约的习惯,家里的饭菜总是舍不得倒掉。有一次,他吃了隔夜的剩菜,没想到没过多久就感觉肚子不舒服,上吐下泻,家人急忙把他送去了医院。这可把李大爷吓......[详细]
2024-10-30 14:25
癌细胞最喜欢吃的早餐,鸡蛋牛奶无一幸免?这3种早餐真的应该少吃
癌细胞最喜欢吃的早餐,鸡蛋牛奶无一幸免?这3种早餐真的应该少吃
癌细胞最喜欢吃的早餐,鸡蛋牛奶无一幸免?这3种早餐真的应该少吃王阿姨一直以来的早餐标配就是一杯鲜牛奶配上两个煮鸡蛋,简单又营养,这么多年了,她都觉得这样吃既方便......[详细]
2024-05-13 16:31
血管堵没堵 头部清楚 若有这5个症状一定要警惕!
血管堵没堵 头部清楚 若有这5个症状一定要警惕!
血管不仅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还帮助排除体内的代谢废物。也是身体的主要运输系统,但也容易受到损害。由于血管的大小不一,最细的甚至比头发丝还细,因此很容易堵塞,这可......[详细]
2024-04-25 13:50
妇科肿瘤治疗后,千万别与医生失联
妇科肿瘤治疗后,千万别与医生失联
妇科常见的三种恶性肿瘤是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随着医学的发展,大多数肿瘤患者通过标准化治疗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然而,恶性肿瘤的危险在于其扩散能力,......[详细]
2024-04-15 15:40
春季心理疾病高发 这样做能够有效预防!
春季心理疾病高发 这样做能够有效预防!
春季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焦虑、季节性情绪障碍等。这些心理疾病可能会导致抑郁、焦虑、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详细]
2024-04-09 15:11
大风、大雾、沙尘暴预警齐发!这份防御指南请速速收藏
大风、大雾、沙尘暴预警齐发!这份防御指南请速速收藏
3月28日0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大风蓝色预警、沙尘暴黄色预警、大雾黄色预警。预计3月28日08时至29日08时,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中东部、宁夏北部、陕西......[详细]
2024-03-28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