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高血压称为“眩晕”或“头痛”,属于“肝阳上亢”“痰湿内阻”等范畴。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肝、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是肝阳上亢、气血运行不畅时,容易导致血压升高。这种观点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机制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对身体整体状态的关注。
从中医角度看,高血压的形成与情绪波动、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因素有关。比如,长期情绪紧张或愤怒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发肝阳上亢;饮食过于油腻或甜腻则可能加重痰湿内阻,影响气血运行。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血压波动,甚至诱发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
针对高血压,中医通常会从调理肝、肾、脾入手,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干预。比如,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可以服用天麻钩藤饮等中药方剂,帮助平肝潜阳;痰湿内阻型患者则适合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化痰祛湿。针灸太冲、风池等穴位也有助于调节血压。中医治疗高血压强调个体化,不同体质和症状的患者需要采用不同的调理方法。
对于高血压患者,除了中医调理,日常生活中也需注意饮食清淡、情绪稳定和适量运动。饮食上,减少盐分摄入,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情绪上,避免过度紧张或激动,保持心态平和;运动方面,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的运动方式,帮助调节气血。如果血压持续升高或伴有严重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结合中西医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