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与医生“联姻”加速研发自身免疫疾病药物

科学家医生“联姻”加速研发双方深度合作研究成果登上《自然·医学》杂志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杂志刊登了来自中国的一项极具临床意义的基础研究成果:科学家与医生联手,从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身上,找到一种编号为miR-23b的小RNA。通过小鼠实验模型,科学家弄清了miR-23b的作用机理并验证了它对疾病的作用:机体缺了它,自身免疫病炎症损伤就会加重;人为增加它在体内水平,疾病的症状会减轻。如能利用这种小RNA制成药物,将为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更令人兴奋的是,从这一成果中,再次让人们看到了转化医学的巨大力量。

目前,绝大多数的生命科学研究仅仅建立在实验动物模型上。4年多前,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的钱友存研究员和仁济医院的沈南教授,开始了一种新尝试:直接从患者的病理组织样本中寻找致病的分子机理。

作为一个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者,钱友存长期从事白介素-17的研究,多年前就想收集病理样本,从中寻找基础研究的线索。可是,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却收集不到合格、合适的样本。所幸的是,健康所里有大量“医生科学家”,他们既懂医学,又懂科研。沈南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既是仁济医院的风湿病学科医生,同时又是健康所的课题组长。近年来他主攻小RNA在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大量前期工作提示,小RNA与狼疮病人免疫细胞功能紊乱及组织损伤密切相关,从很多病患的化验指标中,他也隐隐感到白介素-17在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从临床出发的科学假说在两位科学家脑海中应运而生:小RNA是否在白介素-17参与的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中起作用?能否找到靶向作用于小RNA干预手段来治疗这一类疾病?两位科学家一拍即合,共同开展研究。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组织十分难得,而沈南为我收集到了17例类风关的滑膜组织切片、18例红斑狼疮的肾穿刺标本。”钱友存说,更难得的是,沈南还从临床医生角度,提出了大量科学问题,使研究方向更明确地指向临床治疗。

两个课题组的合作有多紧密?博士生朱书和潘文是分别来自两个组的第一作者,当论文发表之时,他们已从素昧平生的合作者,结成了一对小夫妻。

“自身免疫病临床目前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特异性阻断重要靶器官的受损,我们认为,小RNA在病人体内表达水平发生改变,与病理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从病变组织找到关键性调节分子,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干预它,从而阻断病人脏器受损,同时又避免了现在非特异免疫抑制治疗毒副作用。靶向作用于小RNA的药物可能在未来彻底改变自身免疫病治疗的策略。”沈南如是强调这一硏究的临床意义。目前他们已经申请了专利,向全球制药公司进行推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