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手!都住手!”这是针对11月29日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康红千被病人手持利斧砍死事件,王东清发出的呼吁。
王东清的儿子是今年3月23日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被患者李梦南刺死的实习医生王浩。
只要一想到当时地上的大滩鲜血,王东清就老泪纵横。“感觉自己流的不是眼泪,而是儿子的血!”
上一次勾起王东清丧子之痛是在11月13日,发生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袭击医务人员案件。泌尿外科护士长戴光琼在那起案件中身亡。千里之外的王东清夫妇气得直哭。
“又多了一对伤心欲绝的白发父母,又刺伤了已在流血的医护的心!”王东清说,一个医护人员能救千百个病人,而在千百病人中有一人不满就可能伤害众多医护人员,长此以往谁还肯送子学医?
弥合医患关系从哪里开始
王东清的代理律师、中国医师协会医疗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惠娟说,儿子被害的王东清都在为杀医事件呼吁,这个声音值得引起重视。在她看来,这位父亲想要表达的是,“不能再杀了,医患共同的敌人是病”。
16天内发生两起案件,让李惠娟好几天“没睡好觉”。她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形容,她有一种强烈的失败感。10多年来她一直从事弥合医患关系的工作。她四处为医生和医学生们讲课,劝他们自省,教他们如何自律,如何防范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尤其是她总是为人们分析医疗纠纷,从中找出医护人员自身的问题,告诫医生们引以为戒。可今年的一些案件,令她“越来越觉得没有信心”。
12月1日,李惠娟在江西的一次授课前,与台下的听众一起举行仪式向遇难的戴光琼和康红千默哀。她原本准备的课件里只有戴光琼,临时增加了康红千的名字。
“让我们怎么总结呢?”李惠娟说,她之前总结的是医患冲突。可今年的王浩、戴光琼、康红千,哪个是跟凶手有过激烈冲突的呢?“王浩说错话了吗?戴护士长做错什么了?康大夫做错事了吗?”
戴光琼被杀的前一天,李惠娟先后在两所医学院校为学生传授如何做好自己,善待病人,“改变你能够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话音未散,第二天就发生了血案。她觉得自己“很难再对孩子们张这个嘴”。
她甚至打算劝自己担任心外科医生的丈夫早点退休。在此之前,她“17年来从来没有动摇过”。
在王浩被杀案的法庭上,李惠娟说过,凶手伤的是王浩的身,伤的是行业的心,伤的是医患共同体的根本利益。
她的一个建议是,尽快为全国的医院安装安全检查设备,病人进医院时须经安检。她对记者说,尽管这是笨办法,但一定能起到起码的防范作用,减少此类案件,稳定医务人员队伍。虽然最终的解决之道是从源头上改善医患关系,但这并不表示目前就不可以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康红千医生的同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韩宝杰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事发后,他与几位同事一边料理康医生的后事,一边决定,不让子女从医。
每一个人都需要改变
在北京、哈尔滨等地的伤害医务人员案件过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每次都向医生传达,提醒大家防范安全。王浩被杀后,该院甚至对诊室重新布局,比如让医生的桌子远离诊室门口。然而,不幸的事情防不胜防。
本报有关康红千医生之死的报道发表后,一位署名“dw1211”的网民给记者留言说,这样的悲剧频繁上演,其实政府、医生、病人以及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反思。
这位网民说,当今社会的种种不堪,我们既是受害者,往往又都是参与者,政府难辞其咎,但恐怕自己也需担责。
回首30年前,医生没说自己辛苦劳累收入低,病人没说看病难没医德,医生不用解释拿没拿回扣,病人对医生满怀信任和感激。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但也滋生了社会的不公、矛盾的激化和环境的污染。如今的人“充满戾气”,“矛盾何止在医患之间,悲剧何止是病人杀医”。“是时候深思并作出改变了,不止是政府,也包括我们每一个人!”
康红千被害后,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律师在协会发布的公告中说,一件件伤医事件被“化解”,一件件伤医事件又不断上演。除了呼吁,我们还能做的实在是太少。医师权益维护和医患关系好转,需要政府、社会、媒体等多方面努力。他表示希望犯罪分子受法律严惩,否则,就是“对医患关系的二次伤害”。
康红千的同事韩宝杰说,此事给大家造成的心理阴影很难消除。连日来,他“脑子一直很乱”。他只能呼吁全社会,给医生一个安全、安静的环境,让医生能够心无旁骛地治疗病人。“医生怎么去保护自己,我也不知道。”他说。
杀害康红千医生的凶手,案发后跳楼造成骨折,随后被紧急送到一家医院治疗。他杀害了一名医生,重创了医学界,然而受害人的同行即使哭干眼泪也要全力救他——出于救死扶伤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