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糖尿病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缓慢发展过程,患者并不非要与糖绝缘,糖耐量试验是测量患者是否患病的金标准。
201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接近1亿,不少人被甜蜜的“糖衣”蒙蔽,不知这颗“沉默炮弹”的威力,武警总医院内分泌科徐春主任就要为大家剥开“糖”衣,一解被众人误解之“糖”。
误读之一:“糖尿病” 这个杀手不太冷
在糖尿病早期血糖升高,往往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也不会影响工作生活,但是高血糖对健康的危害都是在缓慢进行,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长时期的高血糖是很多“慢性并发症”的“元凶”,会导致大血管并发症以及微血管并发症。
身体的营养是血管运输供给的,当血管发生病变血液运输不畅时,会导致各个脏器缺血,引发各种疾病如脑梗、心梗、下肢坏死等。微血管是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营养交换的场所,如果微血管发生病变会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眼睛失明、尿毒症、糖尿病足等疾病。
误读之二:量血糖、查尿糖、抽指血,一切正常远离“糖”。
目前家用血糖仪、常规血检尿检不一定能很准确判断是否有糖尿病,想要确诊是否患病,应该做“糖耐量试验”。糖耐量试验是目前国际上用来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的“金标准”。检查需要抽两次血查血糖,分为空腹血糖和饭后血糖。空腹血糖是指在连续8—10小时没有进食的血糖水平,饭后血糖是指在空腹抽查完后,医生指导喝下 200ml含75g葡萄糖的温糖水,2个小时之后再进行抽血检查。正常血糖的范围是,空腹血糖在6.1mmol/L以下,饭后血糖在7.8mmol/L以下。
误读之三: 糖尿病只“偏爱”胖子
徐春主任介绍,糖尿病与胖瘦有一定的联系,肥胖的人群容易胰岛素抵抗,容易发生糖尿病,肥胖是发病的一个主要诱因,但是并不能由此得出体重正常的人就不得糖尿病,在临床我们常常见到,正常甚至是偏瘦的人群患二型糖尿病,而且病情往往都偏重。
误读之四:“爱吃甜”引来糖尿病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疾病,后天的环境因素占主导地位,饮食不规律、不爱运动、过度肥胖都是引发此病的原因,偏爱吃糖有可能引发肥胖但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偏胖的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最好少摄入甜食以降低患病风险。
误读之五:患“糖”终结美食缘
得了糖尿病在饮食上需要控制,但是并不是要寡味清淡,而应该注意均衡营养,是在营养均衡的前提下,控制进食所摄入的热卡总量,因此“保质控量”才是个糖尿病患者饮食的关键。含糖过多的食物如每天都要有的米、面类主食要控制摄入量,合理搭配肉、蛋、奶、新鲜绿叶蔬菜保证营养均衡。含糖点心、饮料最好不要吃。对于 “无糖食物系列”不要过于迷信,所谓无糖只是没有添加“蔗糖成分”,其成分大多为碳水化合物,在身体内一样会转变为糖分还是要少吃。
误读之六:患“糖”谈“胰”色变,终生赖上戒不了。
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要用胰岛素治疗,有的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很不好,需要额外补充胰岛素以维持正常代谢需求。糖友不必谈“胰”色变,胰岛素是我们体内的一种成分而不是药物,从这个意义上说,胰岛素治疗并非药物治疗,而是一种“替代治疗”,所谓替代就是“缺什么补什么”。现在所用的生物合成的胰岛素,与人体内的完全相同,在合理运用的情况下没有副作用。目前在二型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有三类情况需要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1,长期疗法:患病十年以上的老糖友,自身胰岛功能变差,胰岛素分泌很差,口服2种以上药物不能很好控制血糖,或者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就需要长期用胰岛素治疗。
2,短期疗法:患病过程中出现诸如感冒、发烧、外伤、需要做手术、主要脏器损伤等急性情况,在短期内需要用胰岛素治疗。
3,休息疗法:病情初发来势凶猛,血糖很高且病人偏瘦,出现较重病状如糖尿病酮症,需要用胰岛素在短期内使胰岛功能得到最大的修复。
误读之七:“糖友”皆成人
糖尿病不仅仅是成人专利,现在也出现了二型糖尿病患儿。有糖尿病遗传史、后天营养过剩、活动量少、肥胖这几类高危因素的儿童,也成为糖尿病的高发人群,糖尿病对儿童的成长发育影响很大,但是目前降糖药物剂量成分都不适用于儿童,因此预防是关键。建议在孩子出生后尽量保证均衡饮食,少吃或不吃类似“洋快餐”的高热量食物,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避免肥胖是预防儿童发生二型糖尿病的关键。(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