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可概括为外感和内伤、外感六淫之邪,入里化为邪热,或内伤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均能导致本病的发生。可概括为外感邪热,血热妄行;或脾气虚损,气不摄血;或脾肾阳虚,统摄无权;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血小板减少的中药治疗有哪些?
(1)肝肾阴虚型:证候:紫癜呈暗红色,下肢多见。经期提前,量多色暗红,鼻、齿龈出血,便血,尿血,出血量大而猛,色暗红,可伴见手足心热,盗汗,口干、便干,舌红蜂少苔或光苔,脉细数或弦细数,因常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等激素合并症,故可伴见肝肾阴虚阳亢表现,如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腿软、梦遗、急躁、多梦等。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2)气血两虚型:主证:起病徐缓,紫癜色淡红而稀疏,时隐时现,月经后延,龈衄多见,出血量少,色浅而渗血不止,伴见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摄血止血。
(3)血热妄行型:主证:起病急骤,出血量大而猛,紫癜色鲜红而密集,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有力。无气、血、阴、阳虚损见症,常可伴见畏寒、发热、咽痛等外感症状。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4)脾肾阳虚型:主证:临床表现在气血两虚型基础上伴见畏寒怕冷,面色晄白,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迟,还可见腹胀、便溏、浮肿、腰酸等脾肾阳虚表现。
治法:温补脾肾,填精补血。
(5)阴阳两虚型:主证:病势较急,出血部位广泛而严重,既可见畏寒、便溏,可见五心烦热盗汗、多表现为上热下寒,阳虚阴虚症状杂见。均为久治不愈患者。
治法:宁络止血,固脱收涩,塞流先治其标,止血后再澄源与复旧。
结合多个病例观察及实际疗效,激素结合中医辨证加减,疗效显著,副作用少。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可互相取长补短,有很大优越性。此外,总之,中西医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实际疗效,值得临床医者的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