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会遇到手指关节肿痛的情况:做家务后手指发僵、用手机久了指关节酸痛,多数人会以为是“劳损”或“受凉”,忍忍就过去了。但如果这种肿痛反复出现,甚至逐渐加重,就可能不是简单的疲劳,而是类风湿关节炎发出的早期信号,需格外警惕。
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症状常先“盯上”手指关节,这是因为手指关节数量多、活动频繁,且滑膜组织丰富,容易成为炎症首先侵袭的部位。但它引起的手指肿痛,和普通劳损或骨关节炎有明显区别,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对称发作”更常见。普通劳损多是单侧手指不适,比如常用的那只手关节疼;而类风湿早期的手指肿痛,常同时出现在双侧相同部位的关节,比如左手食指关节肿了,右手食指关节也可能跟着疼,这种对称性是类风湿早期的典型表现之一。比如有人发现自己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关节同时肿起来,按压时还会疼,就需要留意。
二是“晨僵”持续时间长。很多人晨起会有手指僵硬感,但普通僵硬活动几分钟就能缓解;而类风湿引起的晨僵,往往要持续30分钟以上,甚至1-2小时,活动后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慢慢恢复灵活。比如有人早上醒来想握拳,却发现手指关节发紧、握不拢,得慢慢揉搓、活动好一会儿,才能正常拿东西,这就可能是类风湿的早期信号。
三是“肿痛伴随活动受限”。普通关节不适多是“疼但能活动”,而类风湿早期的手指肿痛,会伴随明显的活动不便:想弯曲手指时,会感觉关节“卡壳”,甚至能看到关节处轻微肿胀、皮肤温度比其他部位略高。比如有人发现自己按电梯按钮时,食指关节又肿又疼,按下去的动作都变得费力,这种情况就别再当作“小毛病”忽视。
为什么手指关节会成为类风湿的“首发阵地”?从生理结构来看,手指关节属于“小关节”,滑膜层较薄,一旦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产生的炎症因子容易在此堆积,刺激滑膜充血、水肿,进而引发肿痛。而且手指每天要完成抓握、屈伸等大量动作,反复摩擦会加重滑膜损伤,让症状更早显现。
需要提醒的是,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干预效果更好,若能在症状出现半年内明确诊断并规范治疗,能有效延缓关节变形,保护关节功能。如果手指关节肿痛反复超过2周,且伴随晨僵,别再“硬扛”,及时就医检查,才能避免错过好的干预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