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虽以关节病变为主要表现,但作为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它还可能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对健康造成更广泛的影响。了解这些潜在的“攻击目标”,有助于患者更早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肺部是类风湿易累及的器官之一,约30%的患者会出现肺部问题。常见的病变包括间质性肺病,炎症侵袭肺间质组织,导致肺泡与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受阻,患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活动后气短、干咳,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发展为肺纤维化。此外,类风湿还可能引发胸膜炎,表现为胸痛、胸腔积液,积液量较多时会压迫肺组织,加重呼吸不适。长期使用甲氨蝶呤等抗风湿药物的患者,还需警惕药物性肺损伤,定期进行胸部CT检查和肺功能监测,能帮助早期发现肺部病变。
眼部也是类风湿常“攻击”的部位。除了前文提到的干眼症和巩膜炎,类风湿还可能引起葡萄膜炎,炎症累及葡萄膜(包括虹膜、睫状体、脉络膜),患者会出现眼痛、畏光、视力下降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虹膜粘连、白内障等并发症,影响视力。干燥综合征作为类风湿常见的合并症,也会导致眼部泪腺功能下降,加重眼干、异物感,需要眼科与风湿免疫科协同治疗。
心脏受累虽不如肺部和眼部常见,但危害不容忽视。类风湿的炎症可累及心包,引发心包炎,患者可能出现胸闷、胸痛,严重时心包积液增多会限制心脏舒张,导致心悸、呼吸困难。长期的慢性炎症还可能损伤心脏瓣膜,出现瓣膜增厚、关闭不全,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此外,类风湿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炎症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血脂代谢异常,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几率,进而引发冠心病等,因此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心血管风险。
除了上述器官,类风湿还可能影响皮肤、血液系统等。皮肤方面,可出现类风湿结节(常见于肘部、足跟等受压部位的皮下硬结)、血管炎(表现为皮肤瘀斑、溃疡);血液系统则可能出现贫血(炎症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白细胞减少等。这些全身性表现提醒我们,类风湿关节炎的管理不能仅局限于关节,需全面关注身体各系统的健康,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在控制关节炎症的同时,及时发现并处理其他器官的受累情况,才能更好地维护整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