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脑部手术,许多人脑海中可能立刻浮现出惊心动魄的开颅画面——大切口、长时间麻醉、漫长的恢复期以及对“脑洞大开”的恐惧…但在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外科,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等运动障碍疾病患者,正通过一个仅为几毫米大小的立体定向“钥匙孔”,重获行动的掌控力与生命的尊严。这便是引领功能神经外科进入精准微侵袭时代的代表性技术——立体定向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Stimulation,DBS),我们称之为可调式的“大脑起搏器”植入术。
DBS手术的目标是大脑深处特定而微小的神经核团,它们是调节运动的“枢纽”。
如何抵达这些位于脑组织深处、直径仅约几毫米的靶点,并精确地将极细的电极植入其中?
立体定向DBS手术的核心步骤(微创与精准的完美融合)
1.术前精密“制导”:个体化脑图谱绘制
高分辨影像定位:患者术前需佩戴特殊的立体定向头架进行高场强(3.0T或以上)磁共振(MRI)扫描。先进的影像融合软件将MRI数据转化为详细的个体化三维脑部“数字地图”,精确识别目标核团的位置以及与周围血管、重要结构(如内囊)的距离关系。
手术计划系统(SPS):在强大的计算机辅助系统下,神经外科医生运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精心规划安全穿刺路径——如同规划一条避开所有敏感“城市管线”的钻探通道。路径需避开主要血管功能区,精确指向靶心位置。
2.术日精准操作:毫米级的“钥匙孔”艺术
²精稳头架固定:局麻下安装立体定向定位框架,为手术提供绝对稳定的空间坐标系。
²微小切口与骨孔:根据预设路径,在头皮相应位置(通常选在前额发际内)切开一个仅约3-4厘米的线性小切口(“钥匙孔”大小暴露)。再用高速微钻在颅骨上开一个直径约1.4厘米(或更小)的小孔——这便是颅骨开口,代替了传统开颅手术的大骨瓣。
²微电极探针精准着陆:在先进的神经导航仪(如ROSA机器人导航系统)实时引导下,沿预定路径将极为精细的微电极探针缓缓送入脑组织深处,精确抵达靶点区域。
²术中生理学验证:探针前方到达预设位置后,通常需要进行至关重要的术中微电极记录(MER)和微刺激试验:
MER“监听脑电波”:探针记录电极周围神经元的独特放电信号,验证电极前方是否位于目标核团(如STN区特有的震颤相关高频簇状放电信号)。
微刺激“功能测试”:在目标点附近施加微弱电流进行功能性检测,观察是否能有效抑制震颤或肌强直(治疗效应),并严格排除是否引发肢体抽动、视野缺损或言语含糊等作用(安全警示)。
²电极植入与固定:在电生理精准验证确认位置后,移除探针,将用于长期刺激治疗的脑深部刺激电极(内含4-8个触点的超细微导线)精准植入同一位置并牢固固定于颅骨内板。
3.延伸配置:植入“起搏器”
同次手术后期或分期手术中,在锁骨下方的皮下组织内植入一个可充电或不可充电的脉冲发生器(Neurostimulator,即IPG—“脑起搏器电池”)。
在颈部皮下打一极细小通道,用延长导线将颅内电极末端与锁骨下发生器安全连接。
整体“布线”完毕,仅头皮数处微小切口、一骨孔、无大面积脑组织暴露!
4.术后程控激活:开启脑内“稳压器”
术后约2-4周消肿稳定后,患者返回随访门诊。
运用体外无线编程器调整IPG参数(电压/脉宽/频率),寻找适合患者的个体化刺激组合。
神经调控效应立竿见影:在开机调试过程中,帕金森病患者因药物失效而僵住的手臂瞬间松弛并恢复灵活动作,颤抖的手迅速稳定下来;特发性震颤患者手中持续多年的“筛糠”现象戛然而止!这就是DBS魔力时刻。
参数可调可逆:DBS不破坏任何脑组织,疗效不佳可通过调整参数甚至关机来应对,这是其区别于毁损手术的巨大优势。
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外科立体定向DBS手术技术的成熟运用,标志着滇中地区运动障碍疾病治疗正式迈入“精准微侵袭调控时代”。将昔日“大刀阔斧”的开颅术精简为精细的“钥匙孔”式手术窗,依靠强大导航与电生理技术穿越脑实质的“千沟万壑”,在患者生命中神秘的核心地带植入“脑起搏器”,只留下微小创伤痕迹,却为饱受运动困扰的患者重建灵活掌控身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