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眼歪斜,又称口僻,歪僻,俗称吊线风,是一种以一侧(或有双侧)面部出现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在《内经》中尚称为“口歪”。
历代医家多将其归属于“中风”或“偏风”等,直至宋明,医家已逐渐认识到本病与中风所出现的面瘫有所不同,如明·楼英在《医学纲目·口眼歪斜》中指出:“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歪斜,亦有无半身不遂之症而歪斜者”。
本病证的病因病机,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而致面部足阳明经筋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
针灸治疗口眼歪斜,首见于《内经》,《灵枢·经筋》篇指出:“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右方”系指:“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等均有记载,宋·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专辟“口眼歪”一节,对口眼歪斜的临床症状和取穴,有较细的介绍,如“地仓,治偏风口歪,目不得闭,失音不语,饮食不收,水浆漏落,眼翳动不止。病左治右,右治左”(《针灸资生经·第六》)。至明代《针灸大成》,无论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还是组方取穴,在传统水准上已趋于成熟。
现代西医学之面神经麻痹与本病证相同。
【辨证分型】
起病突然,每于睡眠醒来时发现口眼歪斜,面部感觉异常,耳后隐痛,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脉浮紧或浮缓,苔薄白。若病程延久,兼见患侧面肌跳动,自觉发紧,或瘫痪肌挛缩,口角反歪向病侧,此为肝血亏损,筋脉失养。
【治疗】
1.治则:散风通络。
2.处方:翳风、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四白、合谷、阳白,肝血亏损加三阴交、太冲。
3.方义:翳风,有祛风通络止痛之效,尤适于耳后痛者;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属循经远取,该穴为治疗面瘫之验穴;面部诸穴,重在疏调局部经气。如病久损及肝血加足三阴之交及足厥阴之原调补肝血,濡养筋脉。
4.治法:每次取3~5穴,针刺为主,早期浅刺,予轻泻法,后期以透穴法,平补平泻,刺激量稍大。针后用隔姜灸,每穴3~7壮,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度。另可用苇管灸法,即以五寸长之竹管插入耳内,外以面塞四周,竹管头灸艾炷3~7壮,右?灸左,左?灸右。如为肝血亏虚者,面部穴可行透刺,用补法,亦宜艾条温灸。
【古方辑录】
《针灸甲乙经·卷之十二》:口僻,刺太渊,引而下之。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承泣、四白、巨髎、上关、大迎、颧骨、强间、风池、迎香、水沟,主口歪僻不能言。颊车、颧髎主口僻痛。
《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卒中风口歪,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然,灸七壮。差。患右灸左,患左灸右。
《针灸资生经·第六》:上关、下关,治偏风口目歪。翳风,治口眼歪斜。
《普济方·卷四百十九》:治风中脉口眼歪斜。其状?向右者,谓左边脉中风,宜灸左,左灸右。炷如麦粒,各二七壮,频灸取尽风气。穴听会、颊车、地仓各二穴。
《神应经·鼻口门》:口歪眼歪:颊车、水沟、列缺、太渊、合谷、二间、地仓、丝竹空。
《针灸大成·卷九》:口眼歪斜:颊车、合谷、地仓、人中……复刺后穴:承浆、百会、地仓、瞳子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