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究员丛伟红
从最初遵从父母之命报考中医院校,到后来深深爱上中医药行业,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丛伟红研究员认为,救死扶伤无上光荣,中医药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然而,在学术界,中医药一直备受争议,国内外很多人对中医药既不了解,更谈不上认同。这令她下定决心为推广中医药做一点事。
既是师生,更是朋友。带研究生和博士后是丛伟红的工作之一,也是她认为最为重要的部分——中华医药的传承。几年前的一件事让丛伟红至今记忆犹新。她带过一个学生,研究中得到的结果与以往结论截然相反,因此非常灰心,但丛伟红根据经验,结合文献分析,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并及时调整实验方案,最终得到了突破性的结论。这让丛伟红认识到,对待学生,不仅要严格要求、认真把关、指出问题,更要提出解决办法,帮助他们在中医药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丛伟红说,自己很幸运,能够与这么多优秀能干的学生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她常说,在认识、发展中医药的道路上,他们既是师生,更是朋友。
能应用,药物研究才有价值。不少古方、验方是中医药的精华,也是丛伟红研究的重要内容。比如,清宫寿桃丸是“古稀天子”乾隆皇帝的保健养生秘方,有“养生臻宝”的美誉。20世纪80年代,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主持整理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时挖掘出该方,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投入市场。2014年,丛伟红和她的团队对其进行了二次研发,开展了新增适应证(轻中度老年认知障碍)的基础研究和在全国17家三甲医院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
她和团队还完成了多个源头创新的中药新药研发,有的新药正在进行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在研究中,他们特别强调中医和中药的整体性。根据市场和临床需求进行研发,保持中医药自身特点,重点关注药效、安全性和质量标准,从研发之初就尽量按照高标准进行。丛伟红表示,新药研发的目的是转化为临床需要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只有将成果转化为应用效益的研究才有价值。
路漫漫其修远兮。与上世纪70年代美国针灸热之前相比,国际上对中医药的认识程度有了很大进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已涉足中医药产品,以中医药作为治疗或辅助治疗的手段。中医药已经开始走向世界,但真正被国际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国际范围内获得更多人的认同和接受,丛伟红认为,这是中医药推广工作最艰巨的任务。与西药不同,中药以复方为基础,更加复杂,目前只能以“是否有效”这个最外在、最简单的标准来评判。很多时候,受限于现有的技术条件和水平,与某些做得比较好的西药阳性药比较时,中药的优势并不明显。因此,丛伟红感慨:“若想要中医药理论和诊疗体系被国际理解、认可,是一项长期任务。”为了让中医药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丛伟红和她的团队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