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我们的朋友圈还有互联网上出现最多最高频的一个词就是热,西北热,华北热,江南热,华南热,就连东北也热,基本上是“祖国山河一片红”。
对于这个热,南北方有不同的诠释,北方基本上用的是烤,南方是蒸,大家有的人去河里,有的人去海里,还有人去山里,干脆有一些人把自己关调空调房当中。面对这样的高温持续,未来我们该如何去面对?这样的高温还要持续多久?在今天下午举行的中国气象局“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活动上,专家对此一一进行了解答。
高温天还将持续一周到十天,重点“烤验”南方
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首席透露,从目前情况看来,高温天气很有可能还将持续一周到十天,不过重点高温区域会发生一些变化,北方高温范围和强度不会像前期那么大,未来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江淮、江南地区。
来自中央气象台今天的预报显示,预计7月18-20日,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四川盆地、江汉、江淮、江南等地气温在35℃以上,长三角地区气温超过37℃。21日以后,副高将明显加强,南方地区的高温影响将进一步扩大。以上海为例,7月以来,累计高温日数达11天,已连续5天超过37℃,预计未来一周,这种高温高湿的状态还将持续,局地气温可能突破40℃。
中国气象局气象专家提醒,江南等地的炎热天气已持续一周,而未来一周,依旧酷暑难耐,无缓解迹象。建议公众做好防暑降温措施,老人小孩及体质较弱人群要格外注意,尽量避免午后出行,以免中暑。
受全球变暖影响未来高温天气或更加严重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艾婉秀表示,连日来的高温天气并非我国“一枝独秀”,过去一段时间,欧洲、北美等北半球地区也出现了典型高温,葡萄牙甚至还因为高温引起了山火。而这种高温热浪的持续发酵在她看来“和全球变暖背景是分不开的”。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加之当前城市生活人口密集、经济发展程度等非气候因素,未来人类面临的高温天气可能会越来越严重。“总的趋势是这样,不过有可能今年这个地方严重,第二年别的地方严重,这还和各个地方的天气系统配置情况密切相关。”她说。
她还进一步透露,这种情况下,极端天气、灾害天气也将越来越多。以去年为例,江南、华南及西南地区东部等地就遭受了强对流、暴雨洪涝及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今年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湖南、江西、广西等多地也出现洪灾。
面对这样的极端天气,想要减少损失,就有必要提高防范的意识,关注气象部门的预报预警。艾婉秀以降雨为例,之前已经有了多轮降水,土壤里的湿度已经接近饱和,一旦再来一次降水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内涝,这时就有必要注意相关的降雨预报,规划相应生活出行。
高温天贪凉误区:“进门就吹空调”“吃大量冷饮降温”
高温热浪里人们为了贪凉,吹空调、吃大量冷饮成了一种常态,不过按照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田琳的说法,过度贪凉,除了增加热伤风发生的概率外,对于年老体弱的人,还有可能引发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的感染,也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率增高。活动上, 田琳给出这一说法。
当天,田琳还列举高温天里几个“贪凉”误区。比如,“进了门马上就吹空调,吃冷饮或冲凉”——“这样很容易得热伤风”。再如,“我渴了再喝水”——“高温天气里,在意识不渴的时候也必须多喝水,特别对于在户外待得时间较长的人群,像环卫工人、交警、司机、快递员等,因为出汗过程流失很多盐分,必须及时补充淡盐水。”
在高温天里人们要尽可能减少外出,尤其是特殊人群,如孕产妇、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如要外出,则要避开上午10点到下午2点最热的时段,出门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做好打伞、戴帽子、涂防晒霜、穿宽松棉质的浅色衣服的准备。此外她还建议,家里还要常备防暑降温的药,比如说风油精、藿香正气水,早晚相对凉快时,家里应通通风。晚上睡觉时,则不要直接吹空调吹风扇。
一旦中暑怎么办?田琳说,这分为两种情况,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轻度中暑的表现往往是恶心胸闷,这种一般不需要去医院,人们需要做的是把中暑患者挪送到通风凉快的地方,服用一些盐水,也可把冰袋放在头上或者是腋窝下来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