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小伙恋上41岁网友 恋母情结的心理本质

12月2日下午14:00左右在赣州于都一广场马路边上,一位男子死死拉住一个红衣女子,红衣女子边哭边挣扎,过往车辆纷纷减速注目。

路人议论纷纷,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之后该红衣女子挣扎不脱,干脆躺在地上打滚。

事情原委

经询问红衣女子是于都仙下人,有2个儿子。拽她的男子是亲戚,问及她丈夫在哪里?她哭道,不在了。再问她亲戚,亲戚说她的老公在广东打工。其情绪已失控。

“我不想活了,不要抓我。我干脆死了算了!

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我的儿子”

原因

原来她的大儿子在网上结识了一个女人,他爱上了那个女人。

而问题就在于那个女人。

“那个女人已婚有一儿一女,41岁了,大的小孩20岁了,小的孩子十多岁。

那个女人原来的老公是开洗浴店,后来因为砍伤人家手臂赔不起钱,坐牢了。我不要那样的女人,我今年48岁。

她为什么要这样来骗我儿子,如果你有一个儿子,被一个这样的女人骗了。他就是不听我的,只要他不娶她,我会给他讨老婆,他才27岁啊。”红衣母亲哭道。

“那个女人也没有她讲的那样,柔柔顺顺的,就是她不愿意。”她亲戚说。

“既然你儿子都打定主意要娶她了,他娶谁是他的事,你不要气了!”一位围观的大妈劝道。

“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他们去吧,不要气那么多!你死了又能解决什么。”周边群众纷纷劝道。

喝了酒的红衣母亲压根听不进去,只想用死来让儿子后悔一生。

恋母情结的心理本质

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男孩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恋母和仿父常常相互促进。父亲爱母亲,而男孩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恋母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情结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我们把恋母情结及其变化进行编码,3-6岁出现的恋母情结是第一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恋母情结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两位长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相似作用表现为与一位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学习他,崇拜他;互补作用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的异性,这种现象叫做“牛犊之恋”。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编造“身世幻想”,其特点是想象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被领养的,“亲生”父母比现在的父母要高贵得多。身世幻想与英雄神话关系密切。

于是告别养父母,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征途,经过一番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不难看出,身世幻想和英雄神话实际上是第二恋母情结的反映,只是亲生父母被换成了养父母,而父母的替代者被换成了“亲生”父母。摆脱父母,为自己寻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被导致“非血统妄想”,既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恋母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终于被同龄人所取代。此时,相似作用表现为与同性的同龄人形成友谊,互补作用表现为与同龄异性相爱。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产生了。这就是第三恋母情结。为什么恋母情结的对象会越来越年轻呢?这是因为,恋母情结的对象虽然来源于父母,但又不是现实的父母,而是父母的意象。心中的意象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老,因此,个体在长大,而父母意象不长大。相对于个人的年龄,父母意象越来越年轻,恋母情结的对象也越来越年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