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今年首例人感染禽H7N9病例 如何预防?


昨日(2月11)夜间,北京市报告一例输入性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这是北京今年发现的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该患者张某,男,68岁,河北省廊坊市人。1月29日在当地发病,并在当地医疗机构就诊。因病情逐渐加重,于2月6日经120救护车转至北京救治。2月11日,诊断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目前,患者病情危重,仍在全力救治中。经调查,患者有可疑禽类接触史,其密切接触者目前均无相关症状。

健康了解到,人感染H7N9禽流感主要是通过接触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而感染,目前尚无人间传播的证据。

不过,目前我国处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高发季节,南方多个省份持续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报告。

关于H7N9,你需要知道这些!

1.什么是H7N9?

这要从流感病毒说起,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HA)的不同可分为1-16种亚型,根据病毒神经氨酸酶蛋白(NA)的不同可分为1-9种亚型,HA不同亚型可以与NA的不同亚型相互组合形成不同的流感病毒。而禽类特别是水禽是所有这些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H7N9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

H7N9亚型流感病毒既往仅在禽间发现,在荷兰、日本及美国等地曾发生过禽间暴发疫情,但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在我国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

2.H7N9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据流感的潜伏期及现有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

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尤其会出现高热、呼吸困难。

a、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

b、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

c、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

3.H7N9会通过什么渠道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按照以往经验,大部分H7N9病源来自鸟禽类,但不排除与猪等其他动物有关的可能。

4.哪些人是H7N9的高危感染人群?

由于禽流感主要在禽类中流行,因此经常接触禽类的人群,如兽医和长期从事鸡、鸭、鹅等动物饲养、贩运、屠宰的人员要注意预防,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病死禽、畜,更要注意远离病禽的羽毛、粪便等。此外,他建议医务人员在诊治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5.当出现什么样的症状时,百姓需警惕并及时就医?

专家建议,如果有咳嗽症状,并伴有38℃以上的高热,一定要赶紧到医院就医。从已确认病例的早期症状看,咳嗽并伴有高热是最初的临床反应,很容易被当成普通肺炎治疗。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尤其是出现高热、呼吸困难时,应及时就医。如果出现肺炎或呼吸道症状,就医时要及时告知大夫是否有动物接触史。

6.H7N9禽流感如何预防?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介绍,尽管感染的来源及传播模式尚不能确定,但采取以下措施是预防感染的有效举措:

a、不接触、不食用病(死)禽、畜肉,不购买无检疫证明的鲜、活、冻禽畜及其产品。

b、生禽、畜肉和鸡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

c、在食品加工、食用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处理生禽、畜肉的案板、刀具和容器等不能用于熟食。

d、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等,不喝生水。

e、保持手部卫生,常洗手。

f、在制作食品之前、制作之中以及制作之后,餐前便后,处理生禽畜肉和生鸡蛋后等均要洗手,手部有破损处理肉类时,建议戴手套。

g、室内勤通风换气、注意营养、保持良好体质有利于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市民需注意个人卫生,不要随地吐痰;避免接触发热病人。体弱者到医院看病时,建议佩戴口罩。

7.吃肉类产品(如禽肉和猪肉产品)安全吗?

吃煮熟的食物不会传播流感病毒。烹调时使用的正常温度能够使流感病毒灭活(食物所有部分达到70℃—“滚烫”—没有粉色的半生部分),因此吃正确制备及烹饪的肉是安全的,这包括家禽和猎鸟。

不应食用患病和因病死亡的动物。

在出现疫情的地方,只要肉类产品在制备过程中是经过适当烹调和处理的,便可安全食用。食用生肉和未经烹调的含血食物是高危行为,不鼓励食用这类食物。

8.到报告出现人感染病例地区的活禽市场和农场安全吗?

到活禽市场时,应避免直接接触活的动物和动物接触过的表面。如果你住在农场并且饲养食用动物(如家禽和猪),要确保儿童远离病死动物;尽量将不同种类的动物隔开;如出现动物患病或死亡情况应立即向当地行政部门报告。不应宰杀和制备病、死动物供食用。

最后健康北京再跟大家唠叨几句:

预防禽流感最重要的是避免接触病死禽畜,食用禽肉蛋时要充分煮熟;

尽量避免接触野生禽鸟或进入野禽栖息地;

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经常进行室内通风换气;

避免去人群密集、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

合理饮食起居,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适时加减衣服;多参加户外体育活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