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斌:尽快形成“三医联动”改革机制


医改的目标是让老百姓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医保、医药、医疗能否良性联动、形成合力,关乎本轮医改的成败。2016年,“三医联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击出,指导各地将其作为深化医改的核心,加大综合改革力度。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王国斌指出,经过一年的努力,“三医联动”在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控制医药费用上涨、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进展顺利,成效初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医保制度更加健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重特大疾病保障和医疗救助托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我国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提升至420元,基本织就了全民医保的民生大网。为了用好医保基金,医疗管理方面严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据悉,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2008年40.4%降至2015年的30%以下,群众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减轻。

二是,医药供给不断优化,市场秩序更趋规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健全,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药品价格分类管理稳步落实,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为打破垄断、解决药价虚高、打击商业贿赂迈出实质性步伐。药品采购销售渠道不断优化,多地相继推出“两票制”,对搭建药品交易平台、开展量价挂钩谈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作出有益探索。其中安徽仅2016年1-7月,全省药品中标价比国家药品零售指导价节约费用46.3亿元,带量采购节约费用18.6亿元。这为医疗机构消化药品零加成带来的资金压力,主动参与控费赢得了空间,也为医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奠定了基础。

三是,医疗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公立医院改革拓展深化。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方面,引导医院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绩效考核体系,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基本杜绝个人收入与业务收入直接挂钩;加大医院行政领导聘任制力度,开展院长职业化培训与管理,通畅改革政策落实的渠道。

此外,在优化医院收入结构方面,2016年近三百个地市调整了医疗技术服务项目价格,1560多家城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公立医院药占比从2010年46.33%降至40%左右,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医联体,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同时,医保不断调整不同层级医院的报销比例,加强对医院合理诊疗的管控力度,倒逼公立医院规范管理,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王国斌表示,综上所述,“三医”改革齐头并进,初步展现出相互联动的良好态势。在深化医改步入攻坚期的2017年,应将“三医”联动作为深化医改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工作,通力协作,统筹推进。在实现“健康中国”宏伟目标的征程中,不妨先设定一个目标:尽快形成“三医联动”改革机制,这对巩固前期改革成果,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至关重要。

他说,在我国当前医改的利益博弈中,过份强调一方利益、不顾及其他利益的现象依然存在。“三医”联动的任务依然繁重,今后应围绕整体性、协调性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医保管理方面,一是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将其与临床路径、分级诊疗等有机衔接,以降低参保人群的费用,促使医疗质量与服务效率提高。如:实施DRGs+按病种付费相结合,DRGs管医疗质量,按病种付费限制过度医疗。二是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整合,完善异地及时结算,实现省级统筹。三是统一医保的管理体制与经办机构。

医药领域方面,一是加快药品、耗材供给侧流通领域的改革,积极推进“两票制”,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实施省级招标、医疗机构联合带量采购相结合,以省级招标中标价作为支付参考价,实现以量换价。对于临床必需、市场供应短缺低价药实行国家招标定点生产、议价采购的方式,让老百姓病有所医、治必有药。二是统一和调整基本用药目录,提高国产创新药品、器械耗材和优质仿制药的比重。通过推进大型设备国产化,降低因设备及其维保垄断带来的巨额成本支出。三是重新审视对低价药和基本药物的价格监控,避免部分医药企业垄断销售,肆意提价,加重老百姓经济负担。

医疗改革方面,一是尽快出台公立医院在管理体制、编制、薪酬制度等方面具有实质性的改革举措,建立灵活用人机制和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提高医院对成本的敏感性,加大落实公立医院运营管理自主权。二是以区域性病种数据为基础,科学测算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际补偿比例,调整价格结构,侧重保基本。三是加快推进取消药品加成,推进新旧运行机制平稳转换,在公立医院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结构平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