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猝死IT男考勤记录曝光 健康生活方式可预防

打卡记录显示张斌经常凌晨还在工作

加班熬夜对很多职场精英来说并不陌生。近期,深圳36岁的IT男张斌被发现猝死在公司租住的酒店马桶上,当日凌晨1时,他还发出了最后一封工作邮件。对于很多时常熬夜加班或是经常上夜班的人来说都心有戚戚。这一事件引发人们对青壮年猝死现象的思考。

专家提醒大家,猝死不是一时造成的,长期作息不规律以及压力过大、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是猝死的高危因素。猝死并非猝不可防,及时调整不健康不规律的生活方式,积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可避免猝死。

青壮年猝死多数没有先兆

“青壮年猝死和医学上有一种叫‘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疾病有关。”李建国表示,“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具有下述特点:①死者生前身体健康,发育营养良好;②男女比例约为11∶1;③多为青壮年(20~40岁);④死于夜间睡眠中,以凌晨2~4时为多见,偶见于午睡中猝死;⑤多为即时死,常在睡眠中突然发生呻吟、打鼾、惊叫、呼吸困难、四肢抽搐等症状。

“我国猝死人群在不断扩大,中青年猝死比例不断上升。”李建国对记者说,据统计,87.7%猝死患者的发病现场是医院以外的各种场合,绝大多数患者根本来不及去医院便在发病现场或送往医院途中死亡。近些年来,猝死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在中青年人群的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中发病率更高,实在让人痛惜。

“日常所说的猝死一般是指心源性猝死,即心跳节律发生异常。”李建国介绍,正常的心跳像钟摆一样有节奏,但是当心跳节律性被破坏时,心脏就变成了无规律的无效“颤动”,全身血液在数秒钟内停止流动,人在几分钟内就将死亡。多数猝死无明显诱因,但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是猝死的高危因素。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有年轻化趋势,在早期,中青年人即使身体有器质性病变,症状也可能不明显,更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还有资料提示:睡前过于饱食、长时间睡眠不足以及过度吸烟、性交等精神紧张因素和身体过度疲劳等因素可能为“猝死”诱因。

“猝死发生前,大多数没有任何先兆,甚至无冠心病史。”李建国说,有些患者有急性心肌梗塞症状,还有的人会有“说不出的疲劳感”和“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等。部分患者在猝死前数分钟至数天可出现心前区痛并可伴呼吸困难、心悸、疲乏感等。猝死发生时,当心脏丧失有效收缩超过10-15秒时,即出现神志不清和抽搐;呼吸迅速减慢,变浅乃至停止,全身青紫明显,脉搏摸不到,血压测不到等。有些患者在睡眠中死去,死前可能发出异常鼾声或叫声,也可能无动静。

科学急救别错过“白金4分钟”

“绝大多数猝死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各种场合,患者根本来不及去医院,因此,掌握现场急救心肺复苏,尽快实施心肺复苏是拯救生命的关键,而时间只有短短的4分钟。”李建国介绍,如果心搏停止的时间超过4~6分钟才开始抢救,则很少抢救成功;超过10分钟,则无抢救成功的可能,所谓的“白金4分钟”就是这个道理。

猝死发生后主要是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可依次出现下列表现:①意识突然丧失、呼之不应;②脉搏触不到;③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判断心跳骤停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

“一旦发现有意识丧失的病人时,要快速的进行识别,立即实施徒手心肺复苏,同时尽快与120急救取得联系。只有对心脏骤停的病人进行及时、正确的抢救,才有起死回生的可能。”李建国介绍了心肺复苏的简要步骤,强调尽快实施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将患者放置在硬的平板上,取仰卧位,两手掌重叠置于病人胸骨下部按压,压力需足够大,压低胸骨5厘米以上,然后突然放松,以100次/分以上的速率按压,连续按压不间断。

人工呼吸:简单的方法是救护者双手将患者头部后仰,清除口腔异物,保持气道通畅,口对口吹气。

李建国表示,紧急情况下心肺复苏术人人可为,毕竟生命高于一切,但经过训练和没有经过训练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因此,希望更多的人士掌握心肺复苏术。发达国家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急救员,很多心跳停止的病人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预防猝死

“预防猝死,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重要。”李建国表示,做到预防猝死需在生活细节方面多加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积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是猝死的高危因素。当发现有冠心病、糖尿病、中风等基础疾病时要积极治疗。特别是中青年成功人士,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大,一直处于疲惫状态,无暇顾及健康状况,正所谓“年轻时拼命挣钱,年老时花钱保命”,实在得不偿失。

清淡饮食。高盐、高脂的饮食习惯很不健康,无论什么年龄的人,都应增加粗纤维和水果蔬菜的摄入,杜绝暴饮暴食,保持合理体重,减轻心脏负担。

避免情绪过分激动。打麻将、看球赛等容易造成情绪的波动,导致血管突然收缩,是造成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之一。

坚持定期做健康体检。为了保障安全,汽车尚且需要“年检”,我们的身体更不能例外。无论心脏病患者还是身体健康的人,都应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中年人,时间紧迫,耐受力较强,无暇顾及一些轻微症状,更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体检至少要一年一次,有助发现基础疾病,及时控制,预防猝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