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期待“健康中国” 解决“看病难”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健康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如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两会代表委员热议。两会特别报道:《新常态新起点》——“健康中国”百姓期待。

去大城市、大医院看病经常要清晨起来抢号,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却大多“吃不饱”,如何科学调配医疗资源,被视为解决“看病难”的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中医院胡霜红:大医院要处理二级医院处理不了的疑难问题,对于简单的问题就不要占有资源了。二级医院如果设施提高,技术提高了,谁还舍近求远呢?

全国政协委员田惠光建议,医院应建立新的运营模式,让医疗人才实现合理流动。

田惠光:现在公立大的医院经济运行压力也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你说让每个院长都支持他自己的医生走出去也不太现实。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常务副省长孙伟建议,让老百姓少动,让医生动起来,解决相对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的问题。

孙伟:比如说,他有比较大的病在县医院做完了手术,手术后平常的、一般性的疗养就在乡镇卫生院。医生坐着车像巡诊一样。

全国人大代表、雅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德明提出,应满足基层医疗的用药需求。

张德明:我调研的时候,大约有10%的基药基层医院不适用,使用率不高。第二个就是配置不全,还有就是新药出来以后,新药调整的时候目录跟不上。

全国政协委员郭广昌建言,推动零售药店参与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福建代表舒婷认为,提高人员素质,培养转诊意识,是建立老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的关键。

舒婷:对卫生所下面这一级的医疗所的全科医生,要进行更加仔细全面的培训,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医疗病症要迅速的跟上一级医院取得联系。

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医疗资源的区域联动,需要各级政府的努力。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表示,北京正在推进医疗资源向区域辐射。

李士祥:据统计,每天有70万人进京看病,北京的三级医院就医人数中,外地来京人员占三分之一,其中河北占23%,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扩大区域医疗教育合作,将有效缓解这些矛盾。

全国政协委员、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正在努力破解医保全国联网的诸多难点。

胡晓义:我们设计的架构是60%的异地就医能够在同一城市内实现,可以即时结算。还有30%是在一个省内不同城市之间可以实行结算,这个今年要基本做到。

如何破解“看病贵”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原院长赵吉光关注药价。

赵吉光:如果我们真是能把药的成本计算清楚,比方说有一种药,我们若干个部门给它合药品的成本,就是十块钱,你不管哪个药厂生产都是十块钱,因为这都公开了,你卖20块钱,没人买你的。

在全国人大代表许振超看来,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是破解“以药补医”的关键。

许振超:诊疗费一个病人可能也就十几块钱或者几块钱,这和医生本身的知识、技能,我觉得是严重失衡。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扩大到所有省份,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全民医保覆盖面超过95%。医药卫生改革继续深入推进。

全国政协委员、延边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副院长朴惠善:有好多患者说,过去的话我几乎承受不了,所以放弃他治疗疾病的机会,现在因为医保这方面承担一大部分,他们就有信心治疗疾病了。

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卫计委主任方来英看来,医改稳中有进,但未来依然任重道远。

方来英:我不认为我们的医改工作就是每年都要做颠覆式的拿出一个新的,那不一定是好事情,但是我们认准的事,我们一年一年这样去做,恰恰是我们政策成熟的一个表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