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家中国药企未通过欧盟GMP现场检查

即使有诸多不愿面对,但是去年多家中国药企未通过欧盟GMP现场检查的结果已经不容回避,并成为今年新年伊始行业最沉重的话题之一。

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被美国FDA发出警告信、未通过欧盟GMP现场检查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消息公开挂在美国FDA、欧盟的网站上,但是国内却鲜有报道和关注。因为,这对于正在全力突击国际化的国内药企来说是一个负面声音。

然而,真实世界不因视而不见就此消失。

在国外知名药企工作多年,回国致力于推动医药质量标准国际化的中国医药质量协会副会长孙新生表示,目前国内药企在质量标准上最大的问题是观念的固化,企业高管、中层、关键岗位人员的质量意识陈旧,也是中国医药产品走入国际市场征途中的极大障碍。

欧盟检查锋芒毕现

现场检查是药企通过欧盟GMP认证的重要环节。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欧盟和美国加大了对中国、印度COS证书、DMF备案产品现场检查的力度,且检查频次增加,甚至已逐渐将中国药企当成假想“病人”来对待。

那么,欧盟和美国为何联手向中国药企发力?

根据欧盟EDQM(欧洲药品质量和健康管理局)公开消息,近年来在被暂停的COS证书(欧洲药典适用性证书)中,中国药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在2007年核查过的生产现场中,中国药企有18%的不符合要求。而这一数字2008年上升到21%,2009年前9个月则上升至35%。与此同时,美国FDA也对来自中国的DMF备案产品频频发出警告信。

2014年,中国药企通过向欧盟各成员国提出申请,共获得87张欧盟GMP证书。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医药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欧盟,从欧盟公众用药安全的角度考虑,欧盟EDQM也更重视中国医药产品的质量。

从去年欧盟对中国药企GMP现场检查结果来看,主要问题集中在数据不完整上,包括数据管理不充分、数据不准确、分析报告造假、记录更换内容、重抄记录、多处日期和签名不一致等。

“其实,数据不完整的背后就是作假。国内药企按照国内GMP检查的思路应对欧盟检查,这样的做法肯定行不通。”一位业内人士尖锐地指出。

另一位业内人士则将其亲历的欧盟现场检查与国内检查做了对比,认为在五大方面存在差异。

一是我国GMP意识还比较薄弱,药企和相关部门尚未能从维护患者权益的高度来推行质量规范标准;二是欧盟GMP会随时更新,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且欧盟的很多协会性组织编写了不少指南性文件,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执行GMP,而我国尽管新修订药品GMP标准已经基本与欧盟同步,但是软件建设并未完成,技术指南性文件也还在完善中,许多时候企业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三是我国药企执行GMP的主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追求经济效益与质量管理产生矛盾时,部分企业还存在重成本、轻质量的现象;四是企业质量岗位人员观念固化,尚未形成现代质量管理意识,执行标准较低;五是我国的GMP检查员还应在制药生产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上多做功课,从药品质量和有效性的角度发现问题。

孙新生表示,缺乏质量管理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国药企国际化的瓶颈之一。多年来习惯了粗放式管理的企业,如果要让产品真正被国际市场认可,就必须建立现代质量体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

国际化征程路漫漫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去年,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弱势复苏通道,美国经济持续复苏,欧洲经济接近零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则增速放缓。国内医药产业仍处于转型关键期,既有的比较优势正在丧失,而拉动贸易增长的新动力尚未显现。2014年1~11月,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额为882亿美元,同比增长9.21%。其中,出口496亿美元,增长6.96%;进口386亿美元,增长12.24%;对外贸易顺差110亿美元,同比下降逾8%。预计去年全年医药外贸总额将直逼1000亿美元,我国医药外贸步入中低速增长期。

目前,原料药仍然是我国医药产品出口主力军,而欧盟、美国等法规市场越来越严格的认证检查正在向中国原料药开刀。一旦原料药失信于国际市场,必将对我国整个外贸出口整体业绩造成冲击。

据悉,我国原料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即拿到了第一张欧盟COS证书,这被看作是本土药企国际化的里程碑。此后,随着本土药企获得欧盟COS证书并进行美国DMF备案的增多,中国药品国际化提速成为行业发展趋势。然而,去年多家企业未通过欧盟GMP检查,这给原料药生产企业敲响了警钟。与此同时,去年我国西药制剂外贸出口额仅为26.64亿美元,同比增长7.64%,大大低于2013年该类商品出口增长幅度,这也给本土药企国际化蒙上了阴影。

“医药行业国际化喊了多年,这些年来,我们的产品有没有真正按照国际规则生产?企业有没有踏实下来把产品品质做上去?目前我们到底有哪些企业真正走在国际化道路上?”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诘问。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曾经表示,当前,我国医药企业正处于转型期——从以市场为导向朝着以创新为导向过渡,在转型过程中,企业不仅要进行研发创新、产品结构调整,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现代管理理念的升级。

质量提升永远在路上

此次接受欧盟GMP检查“中枪”的企业中不乏行业龙头,其实,这些质量声誉很高的企业“中枪”背后也各有原因。

华北制药此次在接受欧盟GMP检查中,旗下华民公司顺利通过认证,其未通过认证的先泰公司目前正处于内部产业链调整、法人变更中,他们正积极整改,准备重新申报欧盟GMP认证;普洛药业有限公司官网的公开信息显示,此次未通过欧盟GMP检查的是旗下的浙江普洛康裕制药有限公司……

有业内人士表示,分析此次未通过检查的企业的情况可以看出,两大问题不容忽视:一是企业在转型中对于旗下公司管理跟进还有待加强;二是以往大宗原料药老品种通过欧盟认证时间较早,企业在发展中必须持续提升标准,跟上欧盟的节奏,同时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应注意在保证市场份额的同时下不降低质量标准。

目前我国医药行业正在进行新修订药品GMP认证。在此轮认证中,认证后检查常态化、引进国际先进监管手段的监管趋势已开始显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孙京林处长曾表示,2012年起,药监部门在新修订药品GMP认证中增加了发放告诫信的方式,对通过认证检查的企业在日常生产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告诫。告诫信是认证检查完成后,药监部门对企业生产过程中薄弱环节进行告诫提醒的一种形式,借鉴了美国FDA的一些做法。过去一些企业为了认证而认证,甚至出现认证一过,就把标准放在一边的情况。未来,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会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对通过认证检查的企业,不定期对照告诫内容进行抽查,督促企业不断改进上。有业内人士评价,这充分体现出这样的新思路:今后企业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检查是产品质量征程新的开始而不是终点有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