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药物不放心是大“病”要对症早治疗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最近发布调查结果,一批制药企业及其存在的种种问题被公之于众。吉林修正药业因部分药材发生霉变,故意编造检验报告而名列其中,引起舆论批评。作为长期宣称生产“放心药”的知名企业,竟也存在质量问题,并试图用编造报告来掩盖事实,如此行为令人震惊。

原料存在问题、质量出现失控、欺骗监管部门,这些看似孤立的现象,实际上都跟企业的诚信紧密相关。正因为对消费者缺乏诚信,所以才会轻视产品的质量问题对患者的伤害,才会长期忽视企业的生产管理漏洞。一旦出现问题,不是首先想到如何解决问题,而是继续编造材料,用假象来遮掩过失,这种试图将不诚信进行到底的做法,远比药品质量问题更加可怕。

近年来,药品质量安全问题不时发生,公众利益一再受损,相关企业的不诚信行为给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蒙上阴影。这些企业在出现问题之后虽然有的公开致歉,有的发表承诺要提高药品质量,其实大多都是企图换回企业形象的危机公关,却忽视了企业的诚信建设这一最为根本的问题,特别是包括修正药业在内的诸多企业,在经历了“毒胶囊”风波的巨大考验之后,仍出现如今的质量问题,并发生编造检验报告的不诚信行为,足见诚信在这些企业仍未受到应有重视。

如此看来,药企要真正生产出让患者满意的“放心药”,得首先治治自己不诚信的“病”。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把患者当成衣食父母,以现代企业的高标准严格管控好药品生产流通的每一个环节,严格落实人员岗位责任制和相关检验制度,而不是仅靠喊口号、打广告来虚挣名头,从根本上以过硬的质量来树立企业的责任、讲诚信形象,赢得患者的信赖。

另一方面,光靠企业自律远远不够,严格、有效、常态化的监管同样不可或缺。此次这些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调查发现的。显然,制药企业的生产监管、质量检查、市场监督、风险预警等环节,都需要切实发挥应有效用。严守“高压线”,严惩质量问题和违规行为,让不诚信行为无处藏身,让企业为不诚信付出代价,倒逼企业在诚信生产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真正造福于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