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药价管制是发改委“成熟”的标志

据新华社报道,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存废成疑,药价管制欲放开,中国价格管制体系中的坚冰——药品价格,正在酝酿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虽然还没有最终成文,但是药价放开的思路已基本确定并达成了共识:药价要市场化。无疑,这是一条振奋的消息。

长期以来,药品价格犹如恶魔搞得各方不得安宁。四年前,一篇名为《14道管制下,医药费为什么越“管”越贵?》的文章,曾经细数了政府如何不遗余力去管制医疗服务价格、管控药品价格,先后采取了“实施药品最高零售价,严格医疗机构药品购销加价率,实施差别加价率、禁止折扣,管制单处方开药量和均次费用、管制药占比,实施集中招标采购、药品省级集中招标采购、零差价,禁止“二次议价”,实施单一货源承诺、严打回扣等商业贿赂行为,收支两条线”等14种医药价格管制,结果却事与愿违,医疗费用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医疗负担亦没有降低。

有人认为,医药费越管越贵是腐败在作祟。然而,治病必求其本,是否废除了医药价格处,就可以万事大吉?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药品价格本来就不是政府可以管得好的。正如媒体分析认为,“我国医药生产、流通环节竞争充分,药品品种多、质量和成本差异大。在‘以药补医’体制没有根本转变的情况下,现行制定最高零售价的办法既不科学合理也不可能消除‘药价虚高’的问题。在全民医保体系已经建立,且招标采购制度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医保目录内的药品已具备放开价格的条件。”政府不可能弄清这么多药品的成本,因此给一个不知道值多少钱的服务和商品定价,心里是不是没谱?正因为这样,药品价格就成了权钱交易的黑洞,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

很多不赞成放开价格管制的人,其出发点就是药品是治病救命的特殊商品,政府不加强管制,是否会出现价格大幅度上涨?在其看来,药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医药领域,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需要政府帮老百姓做主。事实上,越是信息不对称的领域越需要市场,越需要信息透明,因为老百姓不懂的,政府也未必懂。新医改以来,很多地方一直纠结在药上,感觉就是把“医改”搞成了“药改”。有人甚至明确指出,“看病贵”贵在药上,因此就一厢情愿地认为,实施集中采购,增强谈判能力,才能压低药品价格,挤出虚高水分;实施集中配送,减少配送成本。然而,多年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存在很多问题。而最近,很多被称为“不准”的,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基层非基药也可以用了,医疗机构也可以二次议价了,药品配送也允许医疗机构“自主选择”配送企业了。一切迹象表明,医改中药品政策正在调整,而且正在向着市场化迈进。

当然,价格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这次,发改委价格司“地震”了,于是发改委痛下决心,决定放开药品价格管控。按照现行政策,公立医疗机构所用之药,必须通过药品招标集中采购,即使发改委放开了,卫计委还要坚持,医保结算还在人社部门,他们仍然决定着药品的价格和结算。由此看来,这一次放开药价管制未必真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但必须为走出这一步点一个大大地赞,因为这是政府走向成熟的标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