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吃薯条致癌 专家:摄入不多不足为虑

消息称,在薯条中检出了可致癌物丙烯酰胺,长期低剂量接触丙烯酰胺,会出现嗜睡、幻觉和震颤等症状,并伴随出汗和肌肉无力等。那么这个“丙烯酰胺”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致癌效果又是怎样的呢?

丙烯酰胺非薯条独有

食品安全博士钟凯介绍:丙烯酰胺并不是薯条中独有,它在人类漫长的烹饪史中一直存在,只不过2002年才有瑞典科学家在食物中发现它的踪迹,随后英国、挪威等多国科学家证实了这一结果。丙烯酰胺的形成与“美拉德反应”有关,简单来说,这个反应指的就是食物颜色逐步变深并散发诱人香味的过程。还原糖(比如葡萄糖、果糖等)和某些氨基酸(主要是天冬氨酸)在油炸、烘培和烤制过程中,通过“美拉德反应”便产生了丙烯酰胺。

食物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与食材的成分密切相关。比如咖啡、土豆、谷物等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食材,加工后产生的丙烯酰胺就比较多。此外,温度也是影响丙烯酰胺含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丙烯酰胺在120度以上的高温下生成,140至180度产生的量最多。加热时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是炸得脆、烤得干的食物,丙烯酰胺的含量通常也越高,例如炸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约为炸薯条的两倍,硬面包就比软面包含量高。

食物的储存、加工方式,同样也影响着丙烯酰胺的生成。以土豆为例,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研究,油炸土豆的丙烯酰胺含量比焙烤土豆制品的高,如果用微波炉烤制带皮的土豆则不产生丙烯酰胺。

由此看来,丙烯酰胺不可能从膳食中完全消失,也没有哪个国家或组织建议消费者不吃炸薯条、炸薯片、咖啡、谷物等食品。

摄入量总体不足为虑

丙烯酰胺确实是一种潜在致癌物,有确凿证据证明它能导致动物的癌症。但是,是否导致人类癌症还无定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均在关注和研究中。

虽然单看个别食物中的丙烯酰胺含量不低,但我们总体上吃进去的丙烯酰胺并不多。原文报道称,肯德基的炸薯条里,丙烯酰胺的含量达到每公斤280微克。记者按照一包大薯的量粗略计算得出,一份薯条中含有丙烯酰胺的量约为十几微克。据介绍,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的平均水平是每人每天20至30微克。不同国家消费者吃进去的丙烯酰胺虽然来源有所不同,但数值差不了太多,东方人的摄入量还会比西方人稍低,因此,总体上是不足为虑的。

其实在摄入的丙烯酰胺中,薯条并不是做出贡献的“主力军”。根据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估计,当地人摄入的丙烯酰胺有约45%来自炒菜。这主要源自爆炒的烹饪方式,比如爆炒西葫芦的丙烯酰胺含量可以达到每公斤360微克,比炸薯条还高。

多蒸煮炖少煎炸烤

钟凯表示,目前世界各国尚未制定食品中的丙烯酰胺限量,但大家都在努力减少食品中的丙烯酰胺。比如国际食品法典、美国、欧盟等均为工业界提供了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操作指南。欧盟提出了一个参考值,用于督促和指导企业降低丙烯酰胺含量,其中,对于炸薯条是每公斤600微克。

虽然丙烯酰胺不可能从膳食中完全消失,但是综合世界各国政府给消费者的建议,钟凯介绍可以从两方面来减少丙烯酰胺的摄入量:一是从烹饪方式上,多蒸煮炖、少煎炸烤。不要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太长,但应保证烧熟煮透,以避免食源性疾病。蔬菜在炒之前焯水有助于减少丙烯酰胺生成;二是从饮食习惯上,提倡平衡膳食,减少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的摄入,多吃水果和蔬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