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监局:蚕丝被抽查近半不合格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蚕丝被又迎来销售旺季。但省质监局昨天发布的“2014年蚕丝被产品质量抽查报告”令人触目惊心—总体合格率竟然只有57.3%。其中,有38批次问题蚕丝被及其厂家被点名曝光。

抽查89批次,38批次不合格

质检专家介绍,蚕丝被是天然纤维产品,具有优良的保暖性和吸湿性,而且防螨贴肤。但随着市场的扩大,蚕丝被的质量良莠不齐。

此次共抽查蚕丝被样品89批次,分别来自生产企业、市售产品、网络平台、电视购物等4种途径,涵盖了江苏省主要生产企业以及在售蚕丝被的主流品牌,产地涉及江苏、浙江、广东、安徽、湖南、江西、上海等,价格区间99元—2100元不等。

抽查结果显示:89批次蚕丝被样品中,合格的只有51批次,合格率57.3%。其中,生产企业抽查59批次,合格率61%;市售产品监测10批次,合格率90%;网购产品监测15批次,合格率26.7%。电视购物产品监测5批次,合格2批次,合格率为40%。

从价格来看,在大型商场购买的蚕丝被价格普遍较高,均为知名品牌产品,质量较好,除个别产品标识标注出现小问题,实物质量全部合格。而网购蚕丝被价格较便宜,大部分在500元以下,存在问题较多。

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等问题严重

本次抽查中,蚕丝被的甲醛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色牢度等安全指标全部合格。发现的问题主要有:胎套pH值(酸碱度)超标、纤维成分含量标注值与实测不符、填充物品质低劣、填充物含油率超标、填充物质量偏差率超标、使用说明不规范等。

其中,含油率超标通常是丝绵在烘干过程中吸附蛹油所致;有些丝绵加工企业为改善丝绵手感,加入过量的如柔软剂等助剂,这也会致其含油率超标。含油率过高,丝绵容易泛黄、沾染灰尘,油脂腐败也容易产生异味。

填充物质量偏差率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厂家对标准理解不透彻。有的工厂仅标注总重量,没有标注填充物的重量;少数厂家则是故意短斤缺两等。

每公斤低于400元的蚕丝被质量难有保证

质检专家提醒消费者,蚕丝被的标识上除了规格尺寸外,更重要的是要标注填充物丝绵的蚕丝种类(桑蚕丝或柞蚕丝)、丝绵长度(长度分为长、中长和短3类)以及填充物的重量。有些企业在标注中故意只标注重量而未明确是总重量还是填充物重量,误导消费者。消费者应尽量购买明确标注填充物重量的蚕丝被,以免上当受骗。

真正的桑蚕丝手感细腻,光滑柔软,色泽洁白。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燃烧来判断蚕丝被的真假,真蚕丝燃烧时发出的味道类似毛发的气味,残留物呈松而脆的黑色颗粒,而如果是合成纤维,燃烧时会冒出黑烟,燃烧过后残渣很难碾碎。

购买蚕丝被不要过分贪求价格便宜。以1公斤桑蚕丝绵填充物的蚕丝被为例计算,目前普通蚕丝丝绵成本大约在300元/公斤左右,加上胎套100元左右,一床1公斤的普通桑蚕丝被直接成本应在400元左右。低于该价格,则蚕丝被的质量难以保证。

推荐阅读